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部门信息

农作物病虫情报--当前晚稻病虫防控意见


发布日期:2025-08-27 15:20 访问次数:

当前单季晚稻处于孕穗期,即将进入破口期,部份早熟品种抽穗期,连作晚稻处于分蘖期,多种病虫混发,也是做好病虫防控夺取秋粮丰收的关键时期。目前为害我县晚稻的主要病虫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等,总体呈中等发生,希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田间检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抓好晚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一、发生趋势

1、二化螟

三代二化螟预测中等发生。8月18日在下各湖其园、五丰、大战格垟等地调查,单季晚稻平均丛害率17.6%,幅度0~24%,株害率2.47%,幅度0~3.07%,亩虫量3330条,幅度0~12420条,多数田块以老熟幼虫、蛹、蛹壳为主,少数田块有新孵化的低龄幼虫,亩虫量高。佳多灯下8月10日蛾量突增,8月13日出现高峰,全县3点合计诱蛾110头;纽康性诱8月15日高峰。预计卵孵高峰在8月22日。

2、稻纵卷叶螟

六(4)代稻纵卷叶螟预测中偏轻发生,局部中发,轻于去年。8月18日在下各湖其园、五丰、大战格垟等地调查,单季晚稻平均卷叶率0.4%,幅度0.03~0.93%,百丛虫量1.5条;连作晚稻平均卷叶率0.3%,百丛虫量3条;田间系统赶蛾朱溪点8月8日突增,8月12日高峰,平均亩蛾量180头;下各点8月13日最高,平均亩蛾量42头;横溪点8月18日高峰,平均亩蛾量44.4头。预计卵孵高峰在8月22—26日。

3、纹枯病

据本站8月18日在下各、大战等地调查,单季晚稻平均丛病率19%,幅度0~38%,株病率3.97%,幅度0~8.27%,丛株病率均远超去年,预测纹枯病为中等偏重发生。

4、稻飞虱

以白背飞虱为主,约占65%。本站8月18日在下各、大战等地调查,单季晚稻平均百丛虫量35只,幅度0~120只,首次出现褐飞虱短翅型成虫;连作晚稻平均百丛虫量90只,百丛虫量均接近去年,为偏轻年份。

5、白叶枯病

7月12日在埠头白泉单季晚稻上首次发现,比去年早13天,目前全县已普遍发生,面积约6000亩,其中部份田块发生严重。今年白叶枯病发病早,发展速度快,病情严重,后期如雨水增多,或台风影响,有流行的风险,老病区及新发生田块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发病中心控制及周边田块预防工作。

6、稻曲病

稻曲病是气候型病害,发病轻重主要取决于孕穗到扬花期的气候条件。据天气预报,未来15天有9天雨日,对稻曲病发生较为有利,易感稻曲病的籼粳杂交品种和粳型品种要根据水稻生育期选择最佳防治时间及时防治。

二、防治意见

(一)防治策略:

1、单季晚稻:治虫防病,主治二化螟、纹枯病,兼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单双混栽区二化螟严重田块,防治后7—10天检查防效,残留虫量较高的,及时进行2次防治。稻曲病感病品种主治稻曲病、二化螟、纹枯病,兼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掌握破口前7—10天防治,如遇连阴雨天气,在齐穗期再防一次;白叶枯病老病区、已发生田块及周边兼治白叶枯病;稻瘟病感病品种增加预防穗瘟,在孕穗末期至破口前施药,抽穗期如遇多阴雨,则在齐穗期再喷一次药。

2、连作晚稻:主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二)防治时间:虫害防治时间8月22—25日,病害根据生育期适当调整。

(三)防治药剂

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可选用乙多•甲氧虫、阿维•甲虫肼、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甲虫肼等,严重发生田块可桶混适量喹硫磷施药;

稻飞虱:可选用三氟苯嘧啶、烯啶·吡蚜酮、吡蚜·呋虫胺等;

稻曲病、纹枯病:可选用苯甲·丙环唑、戊唑·嘧菌酯、咪铜·氟环唑、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等;

白叶枯病:可选用噻唑锌、春雷·噻唑锌、噻霉酮等;

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春雷·稻瘟灵、吡唑醚菌酯等。

注意事项:

1、注意科学轮换使用农药,同一有效成分农药在一季水稻上使用不宜超过2次;

2、阿维菌素复配剂及喹硫磷要求在阴天或临近傍晚施药效果较好,高温天气施药容易产生药害;

3、高温季节应加强安全防护,早晚用药避开中午前后高温时段;

4、使用无人机施药应加大用水量至3~5 L/亩,调整无人机风场至能吹开水稻植株为宜,使药液下达水稻植株基部;

5、施药后及时回收废弃包装物交至当地责任保洁员或回收仓库。

各乡镇(街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切实推进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鼓励以购买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形式开展,乡镇(街道)农技人员要做好本辖区农户指导工作,促进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信息来源: 县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