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挖掘“梅茶鸡蜂”复合模式 满山古杨梅成村民“摇钱树”
|
||||
近日,钱江晚报整版刊发《仙居挖掘“梅茶鸡蜂”复合模式 满山古杨梅成村民“摇钱树” 千年古法,藏着最生态的种养智慧》,全文如下: 横溪镇程岙村是仙居古杨梅群保护核心区之一,现存古杨梅树1266棵,以12个群落和零星散株分布在村庄四周,是目前仙居“梅茶鸡蜂”生态复合种养模式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梅农沈树成今年66岁,是横溪镇第八任古杨梅树守护人。 风里来雨里去 他坚守着“梅茶鸡蜂”古法 横溪镇程岙村位于仙居县城的西南方向,一小时的车程里,要经过笔直的公路、蜿蜒的山路和村民自凿的隧道。 8月6日上午,在程岙村的古杨梅园中,沈树成正在为古杨梅树灭虫杀菌,以期来年果树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杨梅。 八月的杨梅林已褪去了六月时的热闹喧嚣。暑气蒸腾的山坡上,墨绿的树冠像一柄柄撑开的油纸伞。夏日的阳光穿过树荫,洒在错落安置于林间的蜂箱上。 沈树成日复一日养护的背后,是对传统经验的信仰:杨梅喜阴,茶树耐湿,鸡能吃虫除草施肥,蜂能授粉酿蜜,它们彼此“帮衬”共生,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程岙村民。“这满山的古杨梅树和茶树,像和蔼的长辈。”沈树成说,在千百年风吹雨淋中,它们见证着村落的衍生与发展。 五六岁时,沈树成就穿着草鞋跟着父亲上山了,他在杨梅树下除草、采茶,看着父亲围着杨梅树忙碌。到了十一二岁,家里摘杨梅的主力军里就有了沈树成。“那时都是出了校门就上山干活。”沈树成说。 村里孩子都是这样,记事起就跟在父母亲身后,一趟趟往山上走,学习与自然相处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不同生物特性的高度契合——每年,三四月份采茶;四五月份,仙居鸡持续产蛋;六七月份,摘杨梅;九十月份,又是仙居鸡的蛋肉生产周期。 沈树成的堂哥沈树龙以养蜂为生。按一个蜂桶年产十多斤蜂蜜算,每年光靠养蜂,沈树龙就有十几万元收入。 春天是集中收桶的时候,以前他用扁担挑着蜂桶,从村尾走到村口再上山,来来回回,处理一百多个蜂桶。他还要每周查看蜂桶情况,天没亮就上山,一圈下来得两三个小时。“最怕蜂桶里进棉虫和杀人蜂,有的话就要赶紧处理掉。” 前些年,他买了辆电动三轮车,车上依旧放着根扁担,还有那把陪伴了四代人、已经一百多岁的割蜜刀。 “杨梅树为茶树阻风抗寒,鸡粪给果树施肥,蜜蜂助力授粉,一亩山地能增收两万元。” 仙居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应铮峥介绍,这套系统巧妙串联起农户全年的劳作,实现 “四季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当地挖掘古杨梅价值出效益 他说:“以后会越来越好” 24岁那年,沈树成组建了小家庭。成家意味着独立,也意味着接过父辈肩上的重担,成为新一任的古杨梅林守护者。 “杨梅树、茶树就是我们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守好。”沈树成说。 后来的40年,施肥、除草、疏果、巡逻,成了刻在沈树成骨子里的习惯。即使如今儿子沈碧伟已接过担子,成了第九任守护人,沈树成还是离不开这座山。 “以后这里会越来越好的。”在杨梅山上的凉亭中,沈树成望着眼前的茶园与杨梅林说。 目前,仙居共发现13425棵百年以上古杨梅树。2021年,该县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生态监测体系,为每一棵古杨梅树颁发数字身份证,实时监测古树信息、养护等数据。 古杨梅果风味浓郁、酿酒价值极高,仙居为此出台政策,对收购古杨梅酿酒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仙居县古梅树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春林率先响应,“收购价提高后,单株古树效益可能超过现代品种,老百姓保护积极性自然高了。” 杨春林转变零散种植经营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大户带散户,基地带农户”,进一步提升古杨梅鲜果品质。通过几年努力,该公司年产杨梅酒达50余吨,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年销售额增长近25倍,达到500多万元,古杨梅的收购价最高达到20元/公斤。 “我们有责任挖掘仙居古杨梅的历史文化价值。”杨春林的目光进一步投向古杨梅的内在价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应运而生。 如今,仙居已集聚20多家杨梅加工酿造企业,古杨梅鲜果收购价翻了十几倍。针对林下茶叶、土鸡、蜂蜜等土特产销路难题,全县300多名 “共富联络员” 上山入户收特产,通过区域公用品牌 “神仙大农” 集中销售。当地推出的 “梅茶鸡蜂” 农遗礼盒,光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达550万元。 数说“两山” 仙居,拥有超过1600年的杨梅栽培史,是世界人工栽培杨梅起源地之一。2024年,仙居杨梅种植面积已达14.7万亩,产量12.1万吨,鲜果产值12.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 在漫长的岁月中,仙居农民摸索出了在酸性基岩土壤地带栽培古杨梅、在杨梅林中间混栽茶树、在林下生态饲养仙居鸡与土蜂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梅茶鸡蜂”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2023年11月该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 办公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