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演变史
|
||||
要说起中国人主要吃什么,大部分人都知道中国北方以麦为主食,南方则是米的天下。无论是馒头、面条、米粉、肠粉、团子、馄饨、饺子,都是麦和稻加工后的产品。 除了麦和稻,还有五谷杂粮,像小米、糜子、黏米、燕麦、荞麦、玉米、甘薯等粮食,作为调剂胃口之用。 这种主食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将时代追溯更久,中国古人的主食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先民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而且一直用其喂养他们的子孙至今。至于另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食小麦,则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粮食品种有黍、稷、稻、小麦、大麦、菽、麻等七种。主要的粮食品种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国的粮食品种大致如此。 在《诗经.小雅》中,农作物的排列顺序是:黍、稷、稻。当时人们很迷信自然,称社为地神,稷为谷神,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黍在商周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商周时饮酒风气盛行,而黍正是重要的酿酒材料,所以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黍的种植。 麦原产两河流域,传入我国很早,备受先民重视。商代已有“月一正,曰食麦”,周人“孟春之月,食麦与羊”,晋景公淹死在厕所之前,想吃的也是一碗新麦做的麦饭。 大豆产于我国东北,传说是齐桓公北伐山戎得到,故而早期大豆被称为“戎菽”。除了直接食用外,大豆还可制成我国传统的酱油,烹调出中国特色美食。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大大提高。尤其是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各种粮食的推广成为了可能。到了西汉,由于大型水利设施的营建,关中地区成为“天下陆海”,此时水稻也开始在北方大范围地种植。秦汉时期,在北方旱地作物中,除了粟的面积有所扩大外,豆类作物也开始出现在文献中,如汉代的《四时月令》中就有关于豆类的介绍。 三国时期,冬小麦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冬小麦在当时也叫“宿麦”,春小麦叫作“旋麦”。总之,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但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增多。 从魏晋到两宋之间,中国先后经历了大分裂到统一再到分裂的局面,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物资的交流与新的粮食作物的传入。 首先在传统粮食方面,小麦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三国时期,在兖州与徐州就有大范围小麦种植的记录。到了唐代,河北道、河南道、淮南道(今安徽中北部与苏北地区)、河东道(今山西)都有小麦的种植。唐代宗时期甚至出现了麦税的征收,这说明小麦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了。 同时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断扩大,从魏晋开始,在渭河、汾河等黄河流域就出现大量种植水稻的情况,种植水稻的范围最北已经延伸到了今北京一线。到了北宋年间,随着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在宋辽边界的白水沟就出现大面积种植水稻的情况。 而在这个时期外来作物也开始传入中国各地,比如占城稻。占城稻是因原产于越南南部的占城而得名。占城稻最早出现于北宋,因其具有高产且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在引进之初就被很大范围推广种植,特别是在水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占城稻的生长速度更快。 与此相反的是,有一些传统粮食渐渐被淘汰。 汉唐时期,国人食用的尚有一种称作“菰”的水生植物,它在秋天开黄花,结黑色籽,经碾制脱壳成白色的米,称做“雕胡米”,口感顺滑清香,是当时的高级粮食。 东汉郑玄将之列入汉代九谷,唐人亦十分推崇,李白诗云“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王维送别友人时也讲“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到了宋代,菰逐渐消退,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产量低、成熟时间不一,更是因为菰结籽前若受菌,则会长成甘甜爽脆的茭白,宋人将菰多用来培植茭白,结籽的反而常被锄去,雕胡饭渐渐成为了传说。 明朝末年,随新航路的开辟,一些美洲农作物传入我国。正德年间,玉米传入中国,在沿海地区种植,明清两代逐渐推广。 白薯的传入则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万历时期白薯传入吕宋(菲律宾),中国商人陈振龙见到后想带回国内,吕宋政府禁止薯种出口,陈氏“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回国后,陈氏一族一门六代致力于推广白薯种植,或荐之达官,或推广薯藤于各地,或著书介绍种植方法,为白薯在我国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白薯产量是谷子的十多倍,“泉人鬻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不伤,下至鸡犬皆食之”,有利于缓解我国的粮食问题。玉米、白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代人口大爆炸。 中国农作物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与衍变,大体遵循着两种路径演变,一是原生粮食的种植与扩大,例如商周时期的五谷;另外一种就是外来作物的传入,例如西亚的小麦与越南的占城稻以及美洲的玉米等。这两种模式在历史的发展中互动,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人的粮食格局。
信息来源: 浙江粮食物资干部学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