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
关于我县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审议意见 | ||
| ||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 关于我县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审议意见 (2025年5月16日仙居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六次主任会议通过)
县人民政府: 2025年4月30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副县长骆骏骞所作的《关于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和县人大常委会法制和监察司法工委主任曹钦亮有关调查情况的汇报,书面审议了县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审判工作、县人民检察院关于行政检察工作以及县信访局关于全县信访反映依法行政工作、县司法局关于司法增值化服务(共富法务、八五普法和备案审查推进工作)等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县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干部法治意识逐渐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矛盾纠纷和行政争议预防化解等各项机制更趋完善,阶段性成效明显。但对标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存在法治意识仍需提高、执法改革仍需深化、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法治人才依旧短缺等问题。为此,会议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法治意识再强化 要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论述,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责任法定化,构建权责明确、边界清晰、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信用政府建设,恪守契约精神,积极履行招商引资约定、安置补偿协议、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建立完善政务诚信监测治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法治公信力。不断压实“关键少数”主体责任,持续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完善学法、用法、述法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 二、推进营商环境再优化 要以省市人大组织开展的《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务环境法治化、市场环境法治化、制度环境法治化,以法治硬支撑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切实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厘清执法和监管边界,不断推进执法事项、执法权、执法力量协同下沉,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快构建“预防为主、教育为先、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公益减罚、过罚得当、影响评估”的柔性执法新模式,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综合查一次”为切口,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不断提升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结合“共富法务”进基层单元工作要求,从群众、企业的需求出发,把“增值化改革理念”贯穿许可、监管、执法、救济、监督等全过程。 三、推进依法行政再深化 把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创新参与方式等举措,统筹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协同发力,广泛凝聚法治政府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把好普法关,深入总结“八五”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科学制定“九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充分利用新媒体、AI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成效。要把好化解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推动行政机关主动纠错。完善信访法治化与行政复议体制机制、行政复议诉讼衔接机制和行政争议跨部门协同化解机制,避免不属于行政复议受理范围的信访案件错误导入,提高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化解质效。健全行政案件应诉机制,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出声。要把好诚信关,深入推进政府履约践诺,提升法治公信力。特别要重视县乡重大项目征地拆迁、行政协议、行政补偿、行政强制等突出问题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依法行政工作。要把好人才关,进一步加强法治人才引育的统筹谋划,将更多专业法治力量充实到基层。提升公职律师覆盖率,注重公职律师能力提升、作用发挥和管理使用,进一步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着力构建人岗相适、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 以上意见及问题清单,请县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将办理情况送交县人大常委会法制和监察司法工委征求意见后,于2025年12月31日前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