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部门信息

《粮食仓房分类分级》行业标准解读


发布日期:2025-05-06 15:34 访问次数:

  2024年10月1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告发布《粮食仓房分类分级》(LS/T 1235-2024)行业标准。该标准为首次制定,自2025年4月1日起实施。为帮助有关单位准确理解和使用标准,现就标准主要内容和制定情况解读如下。

      一、标准制定背景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仓储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仓储设施是粮食储存管理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关系到库存粮食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目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承担政府粮食储备任务的仓房普遍应用了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四合一储粮技术,储粮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多年来,各地受地域特点、仓储条件、管理水平、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粮食储藏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粮仓管理使用与功能用途错配,制约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无法适应现代粮食储备精细化管理要求,亦无法满足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优质原粮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粮仓准入及技术适用标准不清晰,统计指标不能有效评价仓房功效,粮仓规模与布局、结构还不能适应粮食库存结构的新变化等。因此,需对粮仓分类、分级精细化管理和使用作出明确规范。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粮仓的基本要求、分类和分级,适用于粮食仓储单位仓房的评定与管理。

     (二)术语和定义

界定了粮食仓房、静态储藏期、仓房隔热、仓房气密性、压力半衰期、粮情等6个术语及其定义。

     (三)粮仓基本要求

该标准规定了应根据粮食储备、收纳、中转及其他临时存放需要,设计相应的储藏工艺,配置相应的设备。即粮仓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仓房结构:粮仓在储粮期间结构体系应安全可靠。仓房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规范、规程的规定;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能承载粮堆的动静荷载。

2.工艺技术:粮仓应能满足通风、密闭、防潮、防渗、防鼠、防雀、防止储粮有害生物危害等要求,尽量减少高温高湿等不利环境对储粮的影响,保障粮食储藏安全。

3.机械设备:应根据粮食储备、收纳、中转及其他临时存放等功能需要,结合储藏工艺要求配置相应的机械设备。

4.仓容:承担政府储备任务的粮仓,应在确保仓房结构安全和储存安全前提下,房式仓单仓(廒)容量一般不宜小于0.1万吨,不宜超过0.8万吨;浅圆仓单仓(层)容量一般不宜超过1.0万吨。

5.对粮食品质的要求:在规定的储藏时间内,粮食品质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四)粮仓的分类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明显,同时,全国不同地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粮食储藏方式,导致现有粮食仓房的储藏技术种类繁多、差异较大,难以用统一标准进行技术等级划分。该标准分别根据储粮功效与配备的储藏技术分别进行分类与分级。

按照储粮功效,即粮食静态储藏期间的粮堆温度将粮仓进行分类。

1.A类仓房:粮食静态储藏期间平均粮温能保持在15℃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超过20℃的粮仓。该类仓房气密、保温隔热性能好,低温控制手段完备,满足低温储藏条件。

2.B类仓房:粮食静态储藏期间平均粮温能保持在15℃以上且20℃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超过25℃的粮仓。该类仓房气密性、保温隔热性能好,低温控制手段较为完备,满足准低温储藏条件。

3.C类仓房:粮食静态储藏期间平均粮温能保持在20℃以上且25℃及以下的粮仓。该类仓房配备通风技术与杀虫技术,可择机适时通风降低储粮温度,并可有效控制粮堆内有害生物,减少损失,达到安全储粮的目的。

4.D类仓房:粮食静态储藏期间平均粮温超过25℃的粮食仓房。该类仓房气密性、隔热性等条件相对较差,储藏工艺配置水平低,储粮品质变化快,不适合用于长期储粮,可用于粮食产后收纳、中转、加工备料等临时、短期粮食存放,并应实时监测粮堆粮情变化,确保粮食存放安全。

     (五)粮仓的分级

          按照为达到一定的储粮功效而配备的不同储藏技术条件对粮仓进行分级。

 粮食仓房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建造年代各不相同,如果仅按照结构和材料等对粮仓描述比较复杂,也难以全面覆盖各种情况,因此在保证仓房储粮期间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根据仓房结构材料及其效果的外延性指标——隔热性和气密性来分别评判。

1. 结构材料

安全可靠的结构体系与良好的围护结构对于粮食保管至关重要,围护结构及其连接的性能直接影响仓房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仓房的结构材料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气密性与保温隔热等性能。根据粮仓的结构材料类型分为3个等级。

2. 隔热性

高温情况下粮食品质劣变加快,害虫繁殖加快,霉菌生长旺盛,因此良好的仓房隔热条件对于保持通风降温后粮食的低温状态,减弱夏季高温对粮食的影响,保持粮食品质稳定十分必要。仓房的传热系数根据《粮油储藏技术规范》(GB/T 29890—2013),将第五、七储粮生态区的要求定义为I级;将第四、六储粮生态区的要求定义为II级;将第一、二、三储粮生态区的要求定义为III级。根据粮仓的墙体或仓壁、仓顶的传热系数分为四个等级。

3. 气密性

气密性良好的仓房,进行熏蒸作业时熏蒸气体泄漏较少,可以达到理想的熏蒸效果,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良好的气密性,也是气调杀虫的基本要求之一,可以保证气调杀虫的效果。根据粮仓气密性500 Pa压力半衰期分为5个等级。

4. 粮情技术

分为3个等级:I-多参数计算机粮情测控;II-计算机粮情测控;III-人工手动检测。

5. 通风技术

分为3个等级:I-参数控制自动通风;II-机械通风;III-自然通风。

6. 杀虫技术

分为3个等级:I-绿色杀虫技术;II-环流熏蒸杀虫;III-使用常规熏蒸或其他的化学药剂杀虫。

7. 控温技术

分为3个等级:I-人工制冷控制粮温;II-人工制冷控制仓温;III-利用自然条件控温,或借助通风影响仓温、粮温。

综上所述,粮仓的分级,可以根据仓房的结构材料、隔热性、气密性、粮情技术、通风技术、杀虫技术、控温技术等7个方面分别进行分级。

      三、实施意义

《粮食仓房分类分级》的发布实施有助于推进粮仓管理及使用规范化、精细化,促进优仓优用、优粮优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安全储藏技术水平,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有利于规范储备粮仓准入标准,逐步淘汰储粮效果不够理想的老旧仓房,引领高标准粮仓建设,推动储粮新技术应用,从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有利于完善粮食仓储设施统计指标,优化储粮配套技术工艺,为不同储粮生态区、不同粮食仓房适配的储藏工艺技术提供参考。

三是有利于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规划,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选择确定适宜的仓房类型及规模,可为新建粮食仓储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技术指导。

四是有利于发挥不同仓房的储粮效能,使仓房使用与储粮功能目标更加匹配,实现粮食精细化储存管理,促进优粮优储,为粮食产业链提供更多绿色优质原粮。

五是有利于促进粮食与物资储备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不同区域适宜粮食储存的仓房技术指标,探索部分闲置物资仓库用作粮食储备或短期周转储粮的可能性,提高整体用仓效能。

六是有利于引导粮食行业绿色发展,对不具备粮食储备能力的仓房加快淘汰或转为中转仓、加工备料仓等,对具备储备能力的仓房进行升级改造,引导建设绿色、生态、环保、高效的新型储粮仓房,促进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金立兵 李鹏飞 武甜;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




信息来源: 2025年第4期《中国粮食经济》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