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部门信息

【健康科普】谁是“红眼病”的罪魁祸首?


发布日期:2025-05-14 18:55 访问次数:

(一)什么是“红眼病”? 

  红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俗称,患者的结膜会呈现出鲜明的充血状态。此病不仅以结膜的高度充血为显著标志,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异物感、眼泪汪汪、对光线敏感以及眼部分泌物异常增多等一系列令人不适的症状。“红眼病”在我国被列为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 

  (二)“红眼病”是怎么来的? 

  “红眼病”还有一个别致的戏称——“阿波罗11号病”。这个名称的由来颇具故事性:1969年,当全球首次大规模暴发“红眼病”的疫情席卷非洲加纳时,恰逢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两个事件的时间点不期而遇,因此得“阿波罗11号病”,仿佛是与太空探索同时期的一个不速之客。自暴发以来,“红眼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引发大流行,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 

  (三)“红眼病”在我国首次暴发是什么时候? 

  在我国,“红眼病”的首次大规模暴发发生在1971年,其影响范围之广,几乎覆盖了除边远地区外的全国所有区域,包括香港和台湾。面对这样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幕后操纵了这场“红眼风暴”呢?  

  (四)“红眼病”是什么引起的? 

  科学研究显示,引发“红眼病”的主要罪魁祸首是肠道病毒家族中的两位成员: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简称CVA24v)以及人肠道病毒70型(简称EV-D70)。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类型的腺病毒也会加入这场“捣乱”,导致“红眼病”的发生。我国“红眼病”也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特别是在1975年、1979年、1981年和1984年,主要病原体是EV-D70。然而,自1986年以后,我国“红眼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转变为CVA24v。 

  (五)如何预防“红眼病” 

  CVA24v和EV-D70偏爱温暖、潮湿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有利于他们的生存与传播。因此,在我国夏秋季,尤其是南方城市,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了 “红眼病”的高发时段,且病例数量相对较多。两种病毒均耐酸、耐乙醚。由于病毒表面没有包膜结构,75%的酒精无法有效灭活它们。因此,在消毒时,我们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来彻底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目前,针对“红眼病”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上。因此,做好公共卫生监测、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成为了预防“红眼病”大规模流行的关键措施。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红眼病”的传播风险,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信息来源: 县卫生健康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