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情报--杨梅幼果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意见
|
||||
当前我县东魁杨梅已陆续进入谢花期,设施促早栽培东魁杨梅已进入幼果期,部分春梢已经萌发。该阶段既是形成杨梅产量的关键时期,也是杨梅病虫害侵染发生的关键时期,应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基于作物健康理念,积极采取措施,主动预防病虫害发生为害。现针对我县杨梅幼果期病虫害发生及植物生理特点,提出以下技术措施: 一、 病害预防 杨梅褐斑病、赤衣病、凋萎病均为真菌性病害,4—5月开始侵染,潜伏期长,8月左右开始显症,一旦发生极难防治,严重发病后会对未来2—3年杨梅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根据天气预报,未来两周大部分时间温度区间在15~30℃,有雨日7天,适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发生侵染。防治适期为杨梅幼果达黄豆大小(果实直径6mm左右)时期和硬核初期,在叶面和枝干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发生,药剂可选用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等,可桶混适量叶面微肥提质增效。 设施促早栽培杨梅要注意做好温湿度管理,当棚内温度达30℃以上时要注意及时采取通风散温等措施,最高不要超过35℃;施药应避开白天高温时段,以傍晚棚内温度降至20℃以下时施用为宜;同时,加强顶膜检查确保避雨效果,以减轻杨梅肉葱病发生;杀菌剂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减少使用量。 二、 春梢调控 受3月倒春寒天气影响,我县局部区域杨梅花芽遭遇一定程度冻害,会导致结果枝比例低、春梢旺长等不利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建议采用抹春梢保果法,在春梢长约2厘米时,抹去结果枝顶端的春梢,保留营养枝顶端的春梢作为明年结果用。同时,对结果量少的杨梅树可在喷施杀菌剂时桶混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粉剂预防生理落果。 对生长势弱、结果枝比例高的盛结果树,建议在杨梅硬核期前先采取初步疏果措施以促进抽生健壮春梢涵养树势。 对结果量正常的杨梅树,建议采取以果控梢的方法控制春梢生长,待杨梅肉葱病发生稳定期后再进行疏果选果,提高商品果率。 三、 虫害防治 春季危害杨梅的主要虫害为杨梅卷夜蛾,以小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拟小黄卷叶蛾为主,以幼虫在杨梅春梢嫩叶上吐丝缀连呈虫苞,潜居其中食害叶肉,影响杨梅长势。建议有条件的果园集中连片布置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每20~30亩布置1台,呈外密内疏的整体布局,19:00至次日5:00开灯诱杀减少成虫发生基数,同时可兼治大部分鞘翅目和鳞翅目等趋光性较强的害虫。化学防治采取达标防治,果园少量发生时建议及时人工摘除卷叶或剪除被害枝梢;当春梢卷叶率>5%时,可选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0.5%除虫菊素水乳剂、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等叶面喷施防治。 四、 注意事项 1、农药应选择在杨梅上登记的种类,按照标签上标明的剂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用,配药应采用二次稀释法; 2、注意科学轮换用药,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剂在杨梅周年防治过程中使用不宜超过2次; 3、25%嘧菌酯悬浮剂不能与乳油剂型的其他药剂混配使用; 4、农药使用后要及时回收废弃包装物交至当地责任保洁员或回收仓库,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信息来源: 县农业农村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