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合作 携手共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
|
||||
|
粮食安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不仅关乎每个个体的基本生存,也是维护国际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支撑。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复杂,携手共建公平、高效、富有韧性的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不仅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务实之举,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一、现实之困: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地缘冲突与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危机叠加共振,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2025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有53个国家和地区逾2.95亿人处于严重饥饿状态,较2023年增加1370万人;面临“灾难性”饥饿的人口数量达190万,创历史新高。《饥饿热点地区严重粮食不安全预警报告》进一步警示,全球有20个“饥饿热点”地区正深陷粮食不安全困境,苏丹、南苏丹、海地等国饥荒风险尤为紧迫。 与此同时,《2025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非洲与西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持续攀升,形势严峻。其中,非洲饥饿发生率已突破20%,涉及3.07亿人;西亚地区则有超过3900万人面临饥饿威胁。据预测,若趋势持续,2030年全球仍将有5.12亿人长期食物不足,其中近六成在非洲。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揭示出全球饥饿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也暴露出当前全球粮食治理体系在预警响应、资源配置与危机应对方面的短板。实现联合国2030年零饥饿目标任重道远,携手构建休戚与共的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不再是一种愿景选择,而是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作为:从夯实根基到贡献世界 在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中国既是坚定的倡导者,更是务实的行动派,始终以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持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一是以“自身稳定”夯实根基,筑牢全球粮食安全压舱石。中国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超7亿吨,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在解决好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的同时,也为全球粮食市场稳定提供坚实保障,成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二是以“开放合作”畅通循环,构建包容性治理架构。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G20、APEC等多边平台上,积极倡导扩大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与发言权,反对单边制裁与贸易壁垒,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国际粮食治理体系。通过牵头推动亚洲合作对话相关工作机制、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主办APEC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等务实行动,中国为凝聚全球共识、促进粮食安全共治作出重要贡献。 三是以“共同发展”凝聚合力,践行南南合作担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等机制,持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与能力建设援助。目前,已向70多个国家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逾2000名,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先进农业技术1500多项,助力提升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和自我保障水平,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力量。 四是以“系统观念”引领方向,贡献中国智慧方案。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将粮食安全列为重点合作领域,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加大对粮食安全领域的投入。在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中国推动建立全球反饥饿反贫困联盟,为统筹解决饥饿与贫困问题提供了机制化平台。这些系统性举措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粮安治理中的思想引领力和方案贡献度,为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指明了务实路径。 三、共筑未来:携手共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在全球治理倡议的指引下,推动构建粮食安全共同体,不仅是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必要改革,也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举措。 第一,筑牢全球多边治理平台。应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增强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CFS)作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核心平台的功能,完善其政策协调机制,使其成为凝聚全球共识的枢纽。同时,积极支持联合国落实《未来契约》,全面提升其对全球粮食危机的预警与应对能力,形成强大治理合力。 第二,优化全球粮食治理架构。携手共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必须秉持主权平等原则,着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推动国际粮农机构改革其决策机制,保障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与此同时,要系统性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完善全球监测预警体系与贸易规则,破除贸易壁垒,营造有利发展环境。发展中国家也应深化南南合作,互鉴共享,形成协同共进的新局面。 第三,深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携手共进,加强数字农业、基因编辑与智能农机装备等前沿领域合作,着力构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共享,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全面提升其农业科技的自主发展能力。此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共同建立国际规则与伦理框架,确保前沿科技的进步始终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第四,畅通全球粮食供应链。要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制裁与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开放、透明的全球粮食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增强市场的可预测性。同时,加强国际粮食储备合作,完善应急响应体系,积极推动农产品贸易多元化,着力健全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弹性调节机制,提升其在面对地缘冲突与气候变化等冲击时的稳定性与恢复力。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减产压力、地缘冲突造成的供应链断裂、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市场扭曲等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唯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通过更加包容的治理架构、更加公平的贸易规则、更加紧密的科技合作和更加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共创丰饶、和平、美好的未来。 作者: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丁存振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霍启欣 (来源:中国农网)
信息来源: 中国农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