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部门信息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绘就“缩差共富”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11-13 15:29 访问次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浙江作为党中央赋予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肩负着为全国先行探路的光荣使命。近两年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深化“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根本路径,以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实践探索。

深化“千万工程”

打开“缩差共富”的“全新空间”

“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机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伟大的实践伟力,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近年来,浙江坚持把“千万工程”经验贯穿城乡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更好实现全面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千万工程”内涵与外延的深化拓展,更是浙江新时代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探索。

强化“千万工程”牵引。按照体现群众愿望、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要求,“千万工程”核心要义,已超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范畴。2024年,浙江省委作出“132”总体部署,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将“千万工程”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系统集成”、“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等哲学思想与方法论断,全面注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宏大场景。浙江以“千万工程”缝合城乡断层,疏通区域脉络,激活共富动能,实现了从点到面、从个体到全体的历史性跨越。

构建“缩差共富”体系。浙江创新构建“3583”总体工作框架,将“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3篇文章,就是围绕“富民”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其底层逻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旨在通过“强城”增强承载能力,通过“兴村”激发乡村活力,通过“融合”共推城乡繁荣。5大原则,就是坚持创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坚持创新创业、勤劳致富,这既是对需求与可能的均衡,更是对目标与路径的统筹。8项重点工作,分别从省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提升、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核心举措和具体做法。3项重大改革,聚焦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扩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通过系统集成更好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赋能缩小“三大差距”。

明晰实践推进路径。“缩差共富”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艰巨任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为实现统筹推进、高位推进、密集推进,浙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打好“1147”组合拳,画好“施工图”——1个省委“一号文件”定纲,1份“年度计划”明责,指标、政策、改革、项目“4张清单”量化,“7份任务书”交办,形成“五年有蓝图、三年有规划、年年有实绩”的压茬推进机制。

推进“强城”提能

锻造区域增长的“强劲引擎”

县城和中心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承担着重要枢纽作用。浙江着力提升产业平台集聚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让城镇引擎更加强劲。

做强县城关键支撑。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实政策性信贷支持项目建设。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从城市向90个县域加快延伸。健全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全省46个县(市、区)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展现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强大活力。

培育中心镇桥梁纽带。制定专项支持政策,两批确定105个省级中心镇,编制“一镇一策”,按照工业、农业、商贸、文旅四条赛道,精准赋能特色发展。启动“大镇带小乡”组团试点,通过产业协作、设施共享、治理联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放大强镇辐射半径,带动周边乡村整体发展。

深化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多方位助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在“1+3”帮扶机制下,山区海岛县不再是“孤岛”。省领导每季度走访,带去的是真金白银的政策,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难题。平阳、柯城、莲都和永嘉、苍南、江山等6个县(市、区)分两批“调出”,11个山区县实现高新区全覆盖,山海协作从“输血”走向“造血”,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推进“兴村”提质

激活乡土空间的“潜在资源”

农业农村是缩小“三大差距”的重点难点。浙江全域打造诗画和美乡村,着力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

三大行动,塑造风貌与品质。超15万栋农房完成改造提升,450个行政村告别“空中蜘蛛网”,2190个村道路得到硬化美化……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浙江乡村由表及里的“美颜”与“提质”。浙江持续巩固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大力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加快塑造乡村大美风貌、百姓生活品质。

片区组团,实现共享与共赢。印发《关于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指导意见》、《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工作指引》,总结推广“八大模式”30个实践案例。通过完善收益共享机制,226个片区组团辐射带动1447个周边村共同发展,破解单个村庄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困境,探索出市场共享、资源互补的共富新路。

“土特产富”,链接增产与增收。实施“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确定“两头乌”猪、罗氏沼虾等省级十大主导产业链群。通过“浙农码”赋能、专题推介、展销市集、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等举措,让“藏在深闺”的农产品销路倍广、身价倍增,全省“土特产”全产业链产值达278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文明善治,兼顾塑形与铸魂。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滚动打造482个历史文化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浙江守护乡村根脉的缩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举办超600场“村字号”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乡风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蔚然成风。

推进“融合”提效

加快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

城乡融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浙江致力于拆除城乡无形的“墙”,统筹高效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发展轴打开城乡融合“主通道”。87条省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将146个中心镇、581个重点村串联成网,覆盖了全省近半县域面积和超七成人口,激活了县域发展的“一池春水”。这是浙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首创,目标是以发展轴为核,促进县域内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

基础设施联通城乡“生活圈”。实施城乡通行体系提升等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辐射“六大工程”,加快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开工225.6公里,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完工率达到94.3%,城乡居民共饮“一网好水”成为现实。105条山区公交“固定+预约”线路开通,85.3%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百姓生活更加方便。

公共服务织密城乡“一张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可感可及,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省级101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中96项已无城乡差别,县域特困人员“一院供养”体系广泛覆盖,养老服务“爱心卡”服务对象达到378万人。破题“三险一保”改革,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长期护理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低保标准区域差距从156元缩小至120元。通过深化改革推进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让老百姓不管在城还是在乡,都能“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享更优的服务”。

要素流动畅通城乡“大动脉”。紧紧抓住“人地钱”特别是“人”这个关键,从“农民进城”与“青年入乡”双向发力,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有序流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居住证互通互认县(市、区)全覆盖,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4万套,为农民进城扫清障碍。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157个,培育现代“新农人”40.2万人、农创客8.9万名,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活力。

来源:浙江农业农村 


信息来源: 县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