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在《政策瞭望》发表署名文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让“浙里”河湖流淌幸福
|
||||
|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指引着浙江走上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共赢之路。20年来,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做好治水文章,厚植水生态优势,以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笔”,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中绘就美丽浙江的绚丽篇章,为美丽中国的大美蓝图增添水韵江南新画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积极贡献浙江力量。 系统治理“储资本”, 绘就水韵江南新画卷 20年来,浙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围绕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转变思路、攻坚克难、务实创新,治水理念实现从点状突破转向全域治理立体推进,从工程建设转向人文共生融合发展,从安全达标转向水美山绿生态共富,浙江全力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全域幸福河湖格局,奠定高质量发展水生态保护之基。 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解决防洪排涝突出薄弱环节,提升水安全保障韧性,相继实施太湖综合治理、百城防洪、千库保安、强塘固房、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以及海塘安澜千亿工程,进一步完善“上蓄中防下排外挡”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八大流域干堤达标率为87%,经受住2021年强台风“烟花”、2022年强台风“梅花”以及2024年“暴力梅”等多次极端天气考验,有力守住幸福河湖安全底线。 水生态面貌焕然一新。坚持以百姓感受为先,不断更新迭代河湖治理理念,先后部署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水生态环境整治行动。2013年起升级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从严控废污水排放逐步升级到全要素、全形态、全链条治理。2018年,启动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实现从“清”到“美”的提升。累计治理河道近5万公里,地表水国控断面Ⅲ类水质以上比例达98.7%,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河湖水质再现昔日清澈本色,“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目标成为现实。 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巩固。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印发《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提升行动,明确八大水系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生态修复相关任务,推广洄游通道、生态堰坝、生态缓冲带建设。水环境质量更优,水生态环境更美,生物栖息地不断恢复、扩大,北苕溪发现新物种苕溪鱲、乌溪江迎来吴越拟鲿、钱塘江畔黑脸琵鹭成群翩跹,龙游县灵山港流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由13种增加至23种。 全域幸福河湖各美其美。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治理,在美丽河湖建设中不断融合历史人文、产业禀赋。坚持因地制宜,按照资源禀赋分类施策,一县一规划、一河一策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幸福河湖。2023年起,进一步部署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治理重点从河湖面貌向百姓感受升级迭代。已建成省级美丽河湖726条(个)、幸福母亲河31条、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亲水节点1358个,15分钟亲水圈覆盖1.7万余个村庄社区,自然野趣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创新机制“拓路径”, 激活“绿水”经济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20年来,浙江秉持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坚持两手发力、开放共享,强化政策引导,不断创新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市场化、产业化路径,水土保持、水利风景区等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全国首单”相继涌现,助力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 水经济新业态助力资源变资产。坚持功能融合,以市场为导向,凝聚各部门合力,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中融合农林、航运、文化、旅游、体育等多种元素,以优质水源打造高附加值水产品,以河湖风貌吸引高新产业集聚落地,以水域岸线空间开发引领生态旅游、滨水康养、休闲露营、水上运动等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安吉县以西苕溪为轴串联起社区商业、文化遗产、精品村落和产业园区,带动“绿水”经济带产值达700亿元。杭州依托钱塘江生态带部署“一带两城、三轴四组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新趋势,绿水青山正在加速转变为金山银山。 优化空间治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共富目标,以水为媒,统筹布局生态廊道、产业园区、城乡空间,不断优化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以水定城、以水兴业、以水润民”一体化发展格局。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山区海岛县倾斜,支持山区海岛县优质水产品、生态旅游资源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输送至环杭州湾等高速发展区域,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山区海岛县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收入差距越来越小,区域发展均衡度全国领先。 提升民生福祉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坚持民生导向、普惠共享,依托水域岸线资源,构建亲水惠民服务体系,培育滨水经济富民产业,全力激活水经济价值。2024年,德清依托“美丽库塘”建成各类民宿800余家、“15分钟”亲水休闲地20余处、省3A级景区村庄10余个,带动就业近2万人,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乡村年经营性收入超80万元。滨水景点、水上运动场所、亲水研学路线已成为群众休闲首选,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全省举办大型滨水活动700余场,日均滨水旅游达606万人次,消费总金额超8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省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金额近300亿元,其中202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发布的20项典型案例转化交易金额180多亿元。 创新反哺机制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机制。新昌县明确“水保共富贷”的80%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磐安县小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的同时,要求第三方将年产值的10%用于水源涵养和功能维护提升;浦江县金坑源区块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交易中,明确提出所得收益优先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生态环境整治修复,让水更绿、山更青、点“水”成金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拓展绿色金融赋能资源价值转化活力。坚持两手发力,聚焦水生态项目“融资难、周期长、抵押物少” 的痛点,一方面探索以水资源收益和水生态产品价值等作为质押物融资,将“无形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抵押的有形资产”;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专项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盘活资产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形成完善的资金保障网络。绍兴市全国首单水利领域REITs成功上市,成功盘活汤浦水库优质资产,为镜岭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募集资金16.97亿元。丽水市创新推出“取水贷”,以取水权为质押物,已获授信347.8亿元,发放支持“水经济”类贷款115.8亿元。新昌县创新推出“水保共富贷”,以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增信依据,获5亿元绿色金融授信,贷款利率根据小流域水土保持率提升幅度优惠,年均可减少利息支出500万元以上。 共建共享“向未来”, 谱写生态共富新篇章 面向未来,浙江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殷切期待,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总河长令形式印发《加快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助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持续深化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展现“水安人聚、水秀景美、水活业兴、水润民富”的幸福河湖新画卷,擦亮“浙里河湖、流淌幸福”金名片,为持续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坚实的河湖保障。 强化改革创新。聚焦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系统构建覆盖规划布局、产品培育、价值转化、产业开发、监督监管、考核评估等各环节在内的全链条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水权交易、河湖生态产品经营权等改革,打通束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堵点。加快推进科技赋能、金融赋能、文化赋能,进一步提升水生态治理效能,为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入强劲动力,激活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延伸水生态产品价值链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拓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度打造“水生态+”产业链,推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治理、水工程建设与企业项目落地,产业开发、城乡空间布局“一体谋划、融合发展”,让水生态产品价值在全领域、全链条得到充分释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共建共管共享共富。打破单一治理主体模式,鼓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共同参与水生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监督的长效管理模式。强化部门协同联动,项目化、清单化、时限化推进重点任务落地。强化涉水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民生需求与产业发展痛点,统筹推进“硬件”建设与“软件”升级,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发展普惠性生态产业,带动本地就业和增收,加快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农村服务城市”的良性循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完善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真正激活水生态资源价值,让生态红利精准惠及各类有关群体,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强化示范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核心任务,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水平打造水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融合示范样板,率先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水美乡村”“幸福河湖”示范案例,让水生态优势成为浙江共同富裕的鲜明标识。深化全域“水生态+”创新实践,打破传统产业边界,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加快构建“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总结生态治理、产业升级、发展模式迭代等领域的成熟经验,凝练出推广至全国的“浙江模式”。强化传播推广,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与合作体系,全力讲好“诗画江南 水美浙江”治水故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可借鉴、可应用的浙江方案。
信息来源: 办公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