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 以缓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这一点决不能动摇,决不能后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2023年11月28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53页 我国粮食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增产面临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连续增长空间并不大。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搞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是平衡了,但耕地质量是大大亏空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60页 推进城镇化不一定都要连成片,可以跨出去,搞串联式、卫星城式的发展,连成片就势必占用大量经过长期努力好不容易建设形成的高产农田。最好的农田往往都在郊区,都是投入最多的,把他们都变成城区了,还要再花钱去建设高产农田,要花多少钱啊,有没有算过账! 《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60页 要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要保证土地数量和质量。现在的问题是,在一些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压倒了农业现代化,打败了农业现代化。在这个问题上博弈时,一些地方输的往往是大量良田,赢的是工业化、城镇化,而且很多人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因为土地一转让每亩可以产生几百万、上千万的利润,在自己这一任中就能体现出效益来,而种地种一百年也没有这样的效益,有人就会想,凭什么要用这些地搞农业?以后要有硬杠杠,有些农业用地是不能动的、硬性的,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考虑城镇化规划,要避开这些农业用地。 《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61页
信息来源:
《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