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乡镇街道 > 埠头镇 > 工作信息 > 政务信息

世间有你丨“深山药谷”引路人


发布日期:2023-08-14 21:33 访问次数:

在埠头镇,有一个藏在大山里的村庄——大陈坑村,接壤金华磐安,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中草药优势,这里的白术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

据当地老人回忆,因白术产量大,质量好,“大陈坑药谷”一度名声在外。从每斤几毛钱,到几元钱,再到10多元,白术收购价不断提高,给当地种植户带来了蛮好的收益。

但随着各地种植面积的扩大,市场行情渐渐不景气。价格跌了,人工投入大,种白术不合算,慢慢地,当地药农也不再种它了。

直到2021年,一个人的出现又让这座小山村里的老药农看到了希望。

这个人就是仙居大陈谷中药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项超伟。被当地人称为“药材大王”的他却是西药出身,大学学的是药学,更是在西药企业积累了十几年经验。“2015年,我接触了西藏的一家中药企业,对他们的中药产品藏红曲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大的动力。越是深入了解,项超伟越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着迷。为此,他放弃了已经混得风生水起的西药领域,开始投身中药材销售工作。

县里的重视支持、深厚的中药材底蕴,以及越来越多的磐安人来仙居种药材,这些都让项超伟坚信:仙居的中草药事业要迎来飞跃式的发展。2020年初,他回到仙居,在老家步路承包了一片林地,种植浙江省道地药材三叶青。

又在机缘巧合下,项超伟结识了埠头镇党委书记郑毅,了解到该镇正准备将大陈坑村打造成现代的“神农谷”。在全面调研白术近15年的销售走向和试种检测后,他答应了下来,并注册了仙居大陈谷中药材有限公司和“大陈坑白术”商标。

蓝图是美好的,可是实际发展起来却困难重重。近些年,磐安等周边地区的中药材产业链从种植向“深加工”延伸,形成从原料药到制药的生产闭环,而埠头镇的中药材产业则一直停留在“种、收、卖”的传统模式,逐渐走向没落。“都在一个山头,我们种番薯,隔壁磐安种中药,一年比我们多赚四五万元。”一方面,村民迫切希望能再现药谷辉煌;一方面,村民又被前几年的药材收益亏怕了,不敢种。

为重拾农户种植白术的信心,项超伟决定为农户免费提供白术苗,采收后由公司以不低于保底价收购。2022年2月份,埠头镇大陈坑村和新联村的26户农户与公司签约,“重操旧业”种起了白术。“去年,我们总共免费发放了10吨种苗,成熟后以每公斤12元价格回收。”项超伟说。

这么高的收购价、这么多的产量,这种模式能长久吗?不担心药材堆积,自己亏本吗?面对别人的质疑,项超伟丝毫不慌,中医一直流传着“药材好,药才好”的说法,只要品质够硬,药企愿意多出钱。“我们对接的都是像胡庆余堂、同仁堂这样的国企和大型药企,在跟他们争利润,然后让利一部分给农户。”

销售有人兜底,但农户的担心并没因此打消——传统的种植技术放到现在还试用吗?白术出现病害问题,上哪找“医生”?

对于中药,自己也是一步一步摸索过来的,项超伟深知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对此,他聘请了大陈坑村种植经验丰富的老药农和磐安的种植师傅,并积极对接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邀请他们前来指导。

目前,大陈坑村共有村民1200人,村域面积6580亩,光适合中药材种植的山地就有近2000亩,现全村共有200余户村民从事与中药材种植相关的工作。

仙居中草药资源丰富,是个天然的中药资源库。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之间,河谷平原、丘陵、低中山等地貌,形成了较大的地形起伏,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因而自山麓至山顶,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加上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水质良好,为不同种类的药材形成了良好的生成环境。早在八十年代,全县就查明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851种。

而在今年公布的首批浙江省道地药材目录中,仙居不仅仅是浙白术的道地产区,同时还被认定为浙元胡、浙贝母、浙玄参、覆盆子、浙玉竹、薏苡仁等中药材的道地产区,更是其中浙元胡的核心区域。

因此,作为一个有“野心”的企业家,项超伟也将目光投向了这6味中药材,希望能通过“公司+农村+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把它们进行推广种植。“道地药材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它的品质、价格是被大家认可的。”据项超伟介绍,目前,公司已在埠头、步路、淡竹龙潭头村等地成立了种植基地,并完成了6个乡镇第一轮中草药种植方面考察。“我们也对接了这些乡镇的部分种植带头人,希望通过他们实现‘金字塔式’技术下沉,带领村民致富。”

这是一盘大棋,也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今年10月份,项超伟建立的步路乡双狮高山种植基地里的60亩白术可以采收了。让他备受期待的埠头镇十都英村集药材粗加工、销售、药农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药材市场也正在加快建设中。“建成后,我们将投入整个药材加工线条,总计600万,第一期先投入300万。”

 



信息来源: 埠头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