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计划
|
|||||
023年上半年,仙居县农业农村局聚焦“三农”金名片打造,奋勇争先,抓改革、争项目、强产业、谋共富,牵头落实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三新”改革年活动,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入选2023年全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实施单位,举办了全省乡村“土特产”发展大会(现场会),成立中国杨梅产业联盟,入围全省村社智治十大模式优秀数字化应用名单,“深化‘亲农在线’数字化改革 开辟扩大有效投资新场景”入选浙江省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最佳案例,一季度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市第1、全省第3,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居全市第1、全省山区26县第2,农林牧渔增加值增速全市第2。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农林牧渔增加值。一季度情况: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总产值为2.65万元,增幅6.0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亿元,增速6%,全市排名第二,26县中排名第六。 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4元,增速6.9%,增速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3。 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季度,实现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入4507元,增速18.5%,台州市第一,全省第二。第二季度,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入增速预计在18%。 4.村集体经济收入。至目前,全县总收入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社有100个,占比30.12%;总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社有75个,占比22.59%;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社有46个,占比13.86%。 (二)扎实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第一季度,我县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总体评价为四星,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农民收入、低收入农户收入四项指标增速均为台州第1,在全省也名列前茅;城乡提升项目年投资完成率49%,暂列全市第1;入选浙江省2023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名单(台州市唯一)。 1.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改革创新。规划面积9000多亩,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平台。构建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被列入首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系山区26县唯一。二是项目推进。我县列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项目共20个,总投资415.4339亿元,2023年度计划投资44.004亿元。一季度已完成投资15.0474亿元,投资完成率为34%,全市领先。三是城市更新。强力推进高品质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共征迁96万方,腾出4563亩城市发展空间。实施总投资72亿元的市民中心片区、总投资54亿元的城西片区等2个城市有机更新片区开发。“仙居县未来科创城试点片区”已成功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 2.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55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6188亿斤以上。目前,仙居县中心粮库一期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实施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9.4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亿元。重点培育仙居杨梅产业,成功举办中国杨梅发展大会 2023 浙江“六月杨梅红”系列活动第26届仙居杨梅节暨仙居美食大赏开幕式;并组织2023中国杨梅发展大会、农遗专家走进遗产地活动、仙居杨梅上海推荐会等活动。二是提升乡村宜居宜业。以“乡镇街道擂台大比拼”和仙居创新“一月两镇三提升”为抓手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积极申报项目,目前争取专项债项目资金1.2亿;已争取区域协调项目(三年4.5亿元),预计每年资金2千万用于和美乡村打造。三是提升乡村共同富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村镇级强村公司10家,抱团投资安岭光伏项目。争取了2023年度仙居县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省级补助资金3000万,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实施异地搬迁,在今年考核的2021年度任务已经提前完成。四是健全城乡融合体制。开展省级农业“标准地”试点县创建,计划全年完成1万亩以上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5100亩。深化“三新”乡村集成改革,推进“大搬快聚”工作,首批4个乡镇5个试点村327户1162人已完成搬迁,今年计划实现3000名以上群众进城安居。 (三)维护农业本质安全,增强防范风险能力 1.守牢口粮安全底线。一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今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任务18.55万亩、产量8094万吨,油菜播种任务面积2.85万亩、产量3850吨。到目前,全县已完成小麦播种面积约0.6万亩、早稻面积0.7万亩,单季稻面积11.2万亩;完成油菜播种面积2.8504万亩,产量3856吨。二是抓好渔业水产生产。今年以来,全县水产品总产量2860吨,同比增长5.73%;渔业总产值6740万元,同比增长5.31%。三是生猪家禽稳产保供。分解保供任务,指导开展畜牧业生产保供工作,深挖规模猪场增养潜能。目前,全县生猪存栏11.792万头,母猪存栏数1.66万头,一月份以来累计出栏7.9万头,同比增长27.45%。其他畜牧业品种包括:牛存栏0.55万头,累积出栏0.0677万头;羊存栏0.598万头,累积出栏0.245万头;家禽存栏62.5万羽,上半年累积出栏104.9万羽。 2.推进农田质量提升。一是全力推进2021年立项高标田项目验收。2021年,我县规划立项12个新建项目0.8312万亩,改造提升1个项目0.5万亩,均已完成县级验收。二是推进2022年、2023年省级绿色农田建设。2022年,我县争取1个省级绿色农田项目、0.21万亩,目前已建设完成。今年,我县争取了1个省级绿色农田项目、0.2102万亩,位于朱溪镇,目前建设进度40%。三是积极谋划2023年高标准农田(粮功区)建设项目。2023年,我县谋划两批改造提升项目、一批高标田新建项目、一个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项目。第一批改造提升项目共0.2852万亩,目前建设进度达75%。第二批改造提升项目0.1511万亩,高标田新建项目0.5002万亩,计划7月份全面开工。四是建立项目库,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今年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农田建设项目库的通知》,实行随时主动申报和巡查建议申报相结合,成熟一个、入库一个、立项一个、实施一个。五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摸查整治工作。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县经农业农村部门立项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总数41个,含新建项目35个,改造提升项目6个。目前已全部完成项目排查。六是强化农田管护。今年,省级财政资金安排264.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10万元,以项目化形式落实,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组织实施。 3.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开展专项整治。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整治活动,部署县级抽检计划,组织“智慧监管”巡查。目前,已向省平台上传巡查记录6780条。二是推广使用食用农产品自我承诺合格证。根据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我县推出了农产品合格证自助打印终端,实现2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真正实现产地追溯。目前,已打印合格证99万多张。三是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筛选出8家种养殖主体、3家农资店、中心菜场和神仙大农旗舰店,开展示范主体打造。同时,做好查漏补缺,夯实网格监管,切实做好提质、迎检。 4.严实动植物疫病防控。一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上半年,组织开展春季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控制与净化、动物疫病监测等工作,完成所有奶牛布病和结核病的监测,共抽检全县奶牛养殖场7户、牛羊养殖场163户,抽样2706份血清,监测、送检各类家禽、动物样本740份。二是加强生猪家禽检疫检查管理。上半年产地检疫猪220206头,开证1706份;家禽558280羽,开证183份。入场生猪“瘦肉精”抽检566批次,检验样品3032个;非洲猪瘟抽检2494批次,检测合格率均为100%。三是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目前主设备和基础设施均已完成建设,正在设备调试阶段,即将开始试运行。四是植物疫情防控工作。今年以来,举办植保技术培训班1期,开展了红火蚁、柑橘黄龙病、甘薯茎腐病等重大农业植物疫情以及外来入侵生物监测调查,发布油菜、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相关病虫情报6期,及时指导全县农户开展病虫防控。开展古杨梅复核种养系统原产地核心区白蚁防治,涉及四个古杨梅原产地核心区,300余株。 5.筑牢绿色防控根基。持续做好全国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项目,上半年完成有机肥还田面积30000亩,推广统防统治面积25.5万亩(其中,防治东魁杨梅面积10万余亩);建设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推广绿色防控面积22.1万亩次;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上半年已回收16.27吨,完成率63%。 6.抓好农业安全生产。今年以来,全面开展农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一是实施安全隐患同步排查。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沼气安全、农机安全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通过地毯式排查、专项督查检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200余点位(次),排查出各类隐患33处,其中重大隐患20处。二是实施风险隐患同步整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隐患的闭环整改。目前,整改农机隐患7处,龙头农企隐患6处,农村沼气工程隐患5处,农业植保安全隐患6处,非法捕鱼1个,畜牧养殖隐患8处。三是实施安全知识同步宣传。针对农机操作、植保飞防、粮食种植、数字化应用等领域,开展集中培训、下乡组织培训等各类培训30余次,分发宣传资料2300余份,指导4000多人次,发送宣传短信6.1万余条。 7.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一是加强种植业执法。共巡查农资门店等209家次,出动执法人员206人次,违法行为立案查处14件,已结案1件,没收违法产品0.0366公斤,罚没款金额共计8100元。二是加强宅基地执法。与乡镇联动管理、联合执法,今年宅基地案件立案10件,目前正在办理中。三是加强畜牧业执法。开展了“绿剑”系列执法行动,至目前共立案查处8件,其中4件已结案,罚没款2万余元。四是加强渔业执法。推动各乡镇成立巡河队伍,设立渔业违法监控点位47处并由专人负责,不定期对全县7个种子潭、永安溪支干流等进行现场执法检查。今年以来,查处渔业违法案件19件,罚款人民币3.27万元。 (四)加强生产要素保障,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1.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一是组织推进台州市农业科技项目。目前,仙居县龙芝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仙居县肖垟杨梅专业合作社已通过台州市农业农村局验收。二是实施农技推广基金会项目。今年,继续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新品种引进试验、新农机、新农艺措施推广应用,设立县农技推广基金会补助项目10个。三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今年,开展了水稻、玉米新品种展示示范和相关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开展羊肚菌轻简高效栽培、光唇鱼繁育及养殖等技术研究示范,完成省级油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 2.推进农业人才培养。一是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上半年已完成第十三批市派、县派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工作,目前共有农村工作指导员69名。二是开展农民大培训。今年我县大培训任务数为56871人次、取得证书2693人、促进乡村就业2840人。目前,已开展农民培训45121人次,完成79.3%;取得证书2026人,完成76.8%;促进乡村就业2315人,完成81.5%。三是开展农业农村系统培训。今年,已培训10962人次,其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629人,高素质农民125人,普及性培训10208人次(其中线上培训9708人次),取得证书754人。今年,在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四是实施农创客点亮乡村行动。上半年已新培育农创客140人(其中创业型85人),摸排上报农创客基地1个,农创客乡村运营团队3个,农创客创业项目4个,开展农创客进乡村活动3次。 3.推进机械强农行动。一是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打(压)捆机等粮油生产机械化重点机具实行推广补贴。截至目前,已补贴农机639台(套),发放补贴资金584.354万元,受益农户520户。二是实施“机械强农”项目。今年,实施省级农艺农机融合项目3个,建设省级农事服务中心1个、省级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项目1个,获得省补资金1411万元。 4.推进数字化建设。已完成杨梅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一期、二期(亲农在线)、三期(产业大脑)建设。完成中国杨梅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IRS数据维护,推进数字经济农业数字化转型。今年进行了全县推广“亲农在线”,已进镇下乡培训推广67个村。目前,“亲农在线”已有注册用户7.5万余人,累计服务28万余次,入选了省浙农码赋能公用品牌建设试点县。 5.推进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围绕村经济合作社运行不规范、村经济合作社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村经济合作社监管监督责任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目前共开展审计130个村,组织检查5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9个。 (五)开辟产业发展新路,推进产业水平提升 1.深化“神仙大农”品牌富农改革。2022年以来,积极创新“神仙大农”区域公用品牌富农集成改革,实现以大品牌带动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政企社农共建大网络。目前,“神仙大农”品牌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涵盖仙居优质农副产品共9大类、257款产品,辐射覆盖全县80%农户,“神仙大农”山茶油、冰杨梅果蔬汁、仙居鸡等产品入选浙江省第一批“263共富农产品”,神仙大农仙居鸡获省第二批263共富农产品。浙江神仙大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选浙江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名单。相关改革做法获得了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省委书记易炼红、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等领导高度肯定。 2.壮大杨梅产业引领共富示范。一是扎实推进杨梅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3220万元,目前已经下达六批项目建设计划,共下达项目61个,已完成投资2.32亿元。通过三年的努力,各大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已经基本完成。二是实施仙居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项目。计划总投资3483万元,建设22个项目,目前福应街道东溪村等杨梅市场及冷库建设已基本完成,其余项目在按计划下达推进中。三是开展杨梅申遗活动。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已列入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参加了广东农遗展,举办了联合国农遗专家走进仙居活动,完成申遗方案及相关材料,等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场核查。四是成立杨梅全产业链创新研究中心。今年5月,与全省唯一的农业生物领域的省级实验室——湘湖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球)杨梅全产业链创新研究中心,进一步提高杨梅全产业链产值。 3.以节庆活动带动全县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我县举办了一系列的农业节庆(文化)活动,包括举办全省乡村“土特产”发展大会(现场会)、2023仙居杨梅节、仙居美食大赏、仙居县首届农耕文化周暨第二届杨丰山石榴红插秧节、2023浙江“六月杨梅红”系列活动,发布了品仙梅 游仙境——“梅”好神仙居免费游活动,成立了中国杨梅产业联盟,召开了中国杨梅发展大会,提高了仙居农业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杨梅节开幕式当天,与各地商会、水果商、商超签订了认购协议,累计超111万箱。 4.加强产业项目谋划和实施。一是力促东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园区以水稻、生猪两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立足产业生态化、数字化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引擎”,计划总投资5.329亿元,规划总面积95平方公里,核心区2.6万亩。目前,15个子项目已经开工13个。二是积极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围绕着仙居杨梅、仙居鸡、油料、茶叶、稻米等5条农业全产业链,积极谋划招商项目,摸排全县可招商农业地块10处, 制定“以梅为媒 链接四海”全县全员大招商集中月活动“以梅为媒”大推介工作方案,目前在谈项目为下各新路产业园项目、蔬菜种植园项目、杨梅白兰地项目。 5.加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盯牢华统、聚仙庄等农业龙头企业,靠前服务,破解企业产供销难题,确保生猪稳供、杨梅稳产。一是提升龙头企业层次水平。成功申报国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7家;积极组织2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年度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二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帮助龙头企业纾困解难。深入一线,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制约其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帮助浙江得乐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报首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 (六)加强乡村集成改革,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1.深化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东部片区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编制,拟实施五大类,155个项目【农用地优化提升项目34个、村庄优化提升项目73个、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和优化项目2个、生态修复项目36个、特色项目10个】,项目涉及4个乡镇,预计可产生补充耕地指标1269亩、增减挂钩指标874亩。 2.开展“大搬快聚”试点攻坚。前期以上张姚岸村、广度乡广度村等4个乡镇5个村为试点开展人口“大搬快聚”工程,首批5个村327户全部完成签约并开始搬迁。目前大搬快聚工程已在全县面上铺开,截至6月,全县共计871户2566人申报,签订协议331户,签订率45.91%。 3.深入推进产村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充分挖掘农业功能和乡村价值,深入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目前已盘活648幢。做优做强农家乐民宿,壮大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业态,力推闲置用房转化共富工坊建设,目前,创成星级“青春小镇”2个,累计建成共富工坊191家,累计吸纳就业人数达10124人,累计发放工资总额7386万元,完成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300个。 4.开展和美乡村联创联建。以四大片区为中心,打造主题鲜明、产业兴旺、文化丰富的特色精品村,突出培育本地特色精品风景线。今年,计划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打造1个可复制、可学习、可参观的未来乡村培育村。目前在建和美乡村精品村(未来乡村)共6个,其中第二批2个已基本完成建设。省和美乡村达标创建任务数63个:目前全部已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景观节点提升等工作。白塔镇高迁村在全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综合评分及排名中获得优秀等级。 5.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争取省市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为目标,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赛马比拼”为抓手,巩固提升以“一分两清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今年以来,已开展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督查2次,共检查了146个村,评选出红榜乡镇6个,红榜村19个村,黑榜乡镇7个,黑榜村22个。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方案,创新“一月两镇三提升”活动,今年已在8个乡镇开展4次现场会,共拍摄整改点位5500多处,新建基层党建示范村、精品村20个,全县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一季度,白塔镇(第1名)、淡竹乡(第4名)列入全市乡镇(街道)“赛马比拼”美丽人居环境赛道红旗榜。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着力抓实重点经济指标 1.抓好农林牧渔增加值指标。一是做好粮食的稳产。在制定出台粮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粮食高产、高效种植指导工作。二是做好畜牧业生产指导。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同时,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尤其是生猪产业,鼓励加大生猪出栏量,做好华统养鸡场恢复生产指导,力争在8月底恢复生产。三是做好下阶段早稻收割和双季晚稻播种指导。确保粮食稳产保收。四是做好仙居县东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区域协调项目等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加快推进省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水稻、生猪产业基础设施。2.抓好农民收入与低收入农户增收指标。着眼于农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目标,完善低收入农户帮扶机制,着重抓好共富工坊建设、省级革命老区等一批促进就业增收的项目建设提升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和低收入农户收入。 (二)稳步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1.紧盯主要指标。将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等7项指标进行细化分工,专人专职跟进。同时,与统计部门做好沟通,确保按计划完成指标进度。对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等弱势指标通过将其纳入到对乡镇(街道)考核中,进一步加强基层力量。 2.紧跟重点任务。根据《仙居县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责任分解清单(2023-2027 年)》相关109项细化指标进行推进,相关任务已经纳入到省市对县考核中,后期将做好跟进。 3.紧抓重点项目。抓好县域提升重点项目(26个)和深化“千万工程”重点项目(7个),确保第三季度进度不低于80%,第四季度全面完成。 4.紧促改革创新。上半年,我县召开2个现场会,争取1个试点,下半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宣传力度,在省专班简报和省领导批示上下文章,争取仙居县乡提升工作亮点能够赢得省级肯定。 (三)守好安全防风险 1.进一步加强农田建设和粮油生产。加快推进2023年度农田建设项目,包括省级绿色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切实帮助农户解决早稻收割、单季稻田间管理、连作晚稻育苗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同时,动员农户积极扩大小麦、玉米、大豆等旱杂粮以及冬种油菜面积。 2.进一步稳定生猪保供。继续做好生猪增产保供,发展仙居鸡等特色畜牧产业,推进仙居花猪、仙居鸡保种工作,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3.进一步做好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继续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场、交易市场和高风险区域的疫情监测和巡查,严密掌握疫情动态。继续深入开展农作物病虫调查,及时指导农户开展防治,保障我县粮食丰收,在主要病虫不爆发成灾的前提下推进农药减量。 4.进一步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继续加强农机、沼气等领域安全生产,巩固农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成果。在重要节假日和农忙时节,加大农机安全宣传和检查力度,做好农业机械年检等常态化工作。 5.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开展专项整治,督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生产档案、用药登记等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比率达到100%。抓好“县-乡-村-基地(合作社)”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开展行业、产地、环节全过程质量检测。动员现有认证企业续展,鼓励农业生产主体进行产品认证,争取新增绿色食品2个,提高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比重。对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要求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提高创建水平。 (四)抓好产业促共富 1.加强品牌培育营销。继续重点开展“神仙大农”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通过各种展会、新媒体,推介品牌,提升品牌溢价。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农业博览会、“网上农博”、产销对接会、产品推介会和优质农产品进社区等线下线上活动,做好仙居农产品的对外展销及品牌宣传。 2.开展申遗等农业特色工作。对申遗英文宣传片及英文版申报文本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加强点位完善。做好休闲农业申报及休闲农业验收,加强农家特色小吃挖掘力度,积极申报省市荣誉,举办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 3.实施好重点产业项目。加快仙居县杨梅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扫尾工作,做好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工作。继续实施仙居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项目,持续推进仙居县东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计划下半年完成绿色种养循环面积70000亩。 4.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队伍,提升龙头企业层次水平,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动员和指导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龙头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抱团发展。 5.进一步开展农业现代产业招商。围绕仙居杨梅、仙居鸡、油料、茶业、稻米等5条全产业链,逐一摸清各产业发展现状,找准产业定位,谋划储备重点招商项目,建立以台创园为主要平台重点谋划招引重大现代农业项目,以工业园区为主要平台谋划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以环神仙居高端民宿集聚区为平台谋划招引高端民宿项目,加强对农业项目及名优农产品的包装水平和推介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五)美化乡村迎亚运 1.全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按照“一统三化九场景”要求丰富未来乡村建设,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标准,规划布局更加科学,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乡土特色更加彰显。至年底,完成创建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1条,省级未来乡村2个、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4个;市级精品示范带1条、示范乡镇(街道)2个、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2个、星级美丽乡村60个。 2.因地制宜示范引领抓特色。以一带五线为中心,立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合力推进建设、片区组团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用、凸显区域特色、带动产业发展。计划创建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6个、县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竞争性创建、择优补助。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64%以上、资源化利用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 3.弘扬传承乡村文脉重保护。在原有项目库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历史文化村落村庄的调查梳理。今年年底完成创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3个、一般村23个,其中第九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横溪镇上江垟村和9个一般村于今年完成工程修复建设;第十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双庙乡上王村和7个一般村完成80%工程修复建设;第十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田市镇云溪村和6个一般村完成30%。 (六)保障要素促发展 1.完善闲置农房市场机制激励。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引导鼓励各地搭建市场化合作平台,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直接作价入股的合作模式,村集体或农户个体按照“保底+收益分配”模式获得股权收益,开拓农户长效增收渠道,提高村集体、农户盘活用地积极性。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2.加强农民培训力度。紧紧围绕目标任务、中心工作、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培训班次,开设培训课程。统筹好培训资源,重点发挥好高等院校在培训中的技术实力优势,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委党校等县级培训主阵地的作用,挖掘利用好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充分激发乡镇街道的培训主体意识,努力拓展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培训覆盖面和培训实效。 3.加强“农业双强”工作。继续抓好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做好“一县三基地”建设,抓好新农机新技术的试验、引进、推广工作,继续指导推进农事服务中心、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等农业双强项目实施。加强杨梅智能大棚的推广力度,动员乡镇(街道)做好项目谋划,确保完成推广目标。
信息来源: 县农业农村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