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共同富裕 > 工作信息

古今共芬芳,必须去这个村看看......


发布日期:2023-10-26 10:43 访问次数:

“高迁古村位于仙居县白塔镇,始建于元代,几经变迁,现存的村落格局是清乾隆至咸丰年间(1761—1800)形成的,建筑保留了明清的风貌,是浙江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这是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白塔镇高迁村的首页介绍。

循着数字博物馆渐次浏览,一幅古村画卷徐徐展开,先后孕育七代武举人的思慎堂、记录传承吴氏家风家训的省身堂、寓意取自《礼记》《易经》的日新堂……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建筑映入眼帘,黛瓦白墙,弄堂窄巷,精雕细琢,徽派风格中不失典型浙东南地区的韵味。

“高迁是由盛转衰再复兴。”在高迁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海涛眼中,高迁村能绘就如今“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生动图景,得益于“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

“别看现在村庄环境有模有样,以前村里也是‘脏乱差的代表……”在这位土生土长的高迁人印象中,彼时的村庄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露天粪坑、猪圈与村民相邻而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年轻村民外出打工谋生。

于是,高迁村决定“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全面发动党员干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完成了风貌改造、五水共治、河道疏浚、水系贯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拆除猪圈800多处,填埋露天粪坑500多处,新建旅游公厕10处,完成了30万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纳管和自来水管道接入工程,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村容村貌提升只是第一步,盘活资源、引客来游才是关键。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高迁村立足“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这一原则,合理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并积极争取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专项维修资金,按照原址原貌推动村中的古民居立面以及内部结构修缮,恢复七星塘等古迹,还原了高迁老街,重建了古戏台,设置了乡贤馆。

据统计,2020年以来,在高迁的古建筑修复项目上,已完成古建筑顶瓦修补6幢6000平方米,墙体加固6幢1200平方米,构件修复6幢240个。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物整修改造,完成立面改造1幢100平方米。

“我们还在挖掘古村人文内涵上下功夫,做活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文章。”吴海涛说。比如在慎德堂建设科举捷报、契约文书展示馆,恢复高迁明制汉婚表演项目,引进汉青染坊、柴叶茶等商业项目等。

这些举措,让高迁更富魅力。“游客越来越多了!”芋头、玉米、红薯粉、笋干……74岁的村民吴月桂每天都会来古街,把自家的农产品码得整整齐齐,等待游客前来。“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上三四百块,在家门口就能轻轻松松把钱挣。”

同时,为了让村民的“腰包”更加鼓,高迁村还成立强村公司——高迁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党建联建,与东横街村汇今文旅研学基地合作,开发寻迹古村、无骨花灯制作等研学线路,带动24位村民实现就业,每月增收4000元。

发挥全域旅游的优势,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产业,从2014年的零基础发展到现在民宿、农家乐56家,能一次性同时容纳2000多人居住,餐位数4000余个,年接待游客数达5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500余万元。

从2002到2022年,高迁村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600元增长到3.8万元,集体资产从175万元增长到1.21亿元,村集体年收入从12万元增长到193万元。

古朴与现代兼具,幽静与热闹共存

文明与财富交融,高迁村破茧成蝶

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信息来源: 县发改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