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麻糍
|
|||||
仙居麻糍的历史: 麻糍,其字本应写作mo(上麻下食)餈。清代仙居李芳春在其《乡音联韵》中曾写到:mo餈,上眉波切,音摩;下才资切,音茨。即《周礼》之粉餈,俗作麻糍,并无其字。此外,从李芳春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麻糍在古代应该曾是祭祀用的食点。《周礼·天官·笾人》载有:“羞籩之食,糗饵、粉餈”。其中,糗饵为稻、黍捣粉合蒸为饵,以大豆粉黏著为餈。盖粉餈流传至南方后,便以糯米粉为之,并成了我们现在日常食用的麻糍。 麻糍是仙居的一种传统食品。在仙居,麻糍的食用可蒸、可煮、可煍(音歌越切),但最为常见的是煍。所谓的煍麻糍,即将麻糍切成薄片放入热镬中摊成饼状,待熟透后嵌入馅儿起镬食用的一种烹饪方法。仙居煍麻糍所用的馅儿也与其他地方使用豆沙、油麻等拌糖的甜馅儿不同,可因季节的变化使用不同的菜蔬。如春季以春笋佐以咸菜为主;夏初以芥菜为馅儿;秋冬则以豆腐、葱白等,亦可用红糖。当然,不同的蔬菜馅儿所做煍出的麻糍,口感也自是不同,但麻糍所特有的糯米的绵柔、糯香基本相仿。 仙居麻糍的做法: 仙居麻糍的制作仍保持着石臼捣制的古法。概括一点说,在制作上其具体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先是将上好的糯米洗净,并根据米质的硬度在水中浸泡至饱胀;其次是将米沥干,放在饭甑内蒸熟后,放入石臼内捣成浆糊状;最后是将糯米浆糊趁热整个提起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铺有面粉(或米粉)的砧板上挅成大四方形的粉饼,待冷却后切成大小均匀的饼块即可。不过,不即时食用的麻糍,为防止干裂,在冷却后一般会被浸入清水中保存。如年节的麻糍大多以浸入冬水中保存为佳。 仙居麻糍做法简单,只需要烧前把麻糍放锅里加热变软,将猪肉、香干、冬笋、胡萝卜、蛋等原料炒熟包进麻糍里面,也可以将白糖或者红糖包进去,做成圆形或者方形的饼状,简单一点的就翻过来两边粘住,再放锅里煎黄,外面香脆,里面软糯,搭配上香香的馅,很美味,也非常的扛饿。除了传统的包陷烙吃法,还有炒麻糍、炸麻糍等等新的吃法,既美味又好看。
信息来源: 仙居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