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仙居 > 畅游仙居 > 民俗文化

国家级非遗项目——九狮图


发布日期:2019-09-03 17:38 访问次数:

仙居九狮图,又名九狮挪球。是提线木偶术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和地域性等艺术特色,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与深远的艺术影响。


九狮图表演由操作架和表演人员构成。操作架高度约略低于1.5米,与演员肩高差不多,便于拉线操作自如。延伸用于狮子表演的杠杆长4米,末端成30度角安装在操作架上,顶端翘起,杠杆顶端是“凸”字形木细线架,悬挂九只小狮,组装成三层。顶层两只,左右各一;中层四只,左右各二;下层一只,居中层四只中间正下方。杠杆顶部中间镶嵌两只定滑轮,通过细线悬挂一只精美的绣球,由两个半圆组成,中间有灯,底部安装铰链,能开合。同时下垂两只小狮,刚好对准下方绣球中心方位,表演时能让狮子随意进出绣球。杠杆上滑轮的安装必须具备两要素:一是要使杠杆中间4只小狮中的前二只跃起时刚好接近绣球而又不碰到。二是杠杆上滑轮前后距离根据狮身长短而制定比例。这样,能使小狮表演随意伸直,动作灵活,不受拘泥而木呐,非常科学合理。小狮的制作大小不一,大的只有70厘米长,小的仅20厘米长。先要绘图,根据狮子各部位画好比例图纸。接下来取料,材料主要是闪亮的尼龙丝、荧光粉、布帛、小电珠、丝线、竹丝等。然后是制作,用材料按图纸比例制作小狮子,安装上电珠,身内两只,眼珠两只。最后组装,把制作好的狮子组装在杠杆上。定滑轮安装是关键,必须和前端杠杆上安装的定滑轮数量相等,并且一定要对应成直线,否则线拉不直,狮子扑腾跳跃的动作受阻,失去灵感。为了增加操作架的美感,顶端装饰是“二龙护凤”图案,操作架四面彩绘精美的画面,杠杆也画龙描凤,操作架顶端飞角挑檐处张挂针刺无骨花灯。狮身挂流苏、缀亮珠。整个灯光闪耀,流光溢彩,甚为壮观。


九狮图表演时,9只狮子全由幕后的9名女子通过3610多米长的纤绳遥控指挥,其难度比木偶戏、皮影戏要高得多。其表演总是伴随着音乐节奏进行,音乐有的是纯粹民族打击乐,如开场表演以锣鼓为主,演奏的乐曲为铿锵激越的《将军令》。有的是民族丝弦,主要是胡琴、箫管,乐曲则是细腻缠绵的《江南丝竹》里的《步步娇》、《梅花三弄》等。九狮的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莫测,时而文静,时而活泼,甚为可爱。

舞狮本身就有稳定地纲,护恃风水,永保地方人畜安宁之意,所以镇宅多用狮子。九狮则有暗喻“九五之尊”、“三多九如”、“九五飞龙在天”等深刻的含义。地方特色浓郁,趣味性很强。既可固定表演,也可流动展示。只要拉线操作娴熟自如,狮子就会上下纵扑,前后腾跃,左右逡巡,形态逼真,甚为有趣。再加上灯光璀璨,参和着静谧的夜色,狮舞更加活灵活现。

九狮图总是在吉庆佳节的夜晚进行表演。璀璨柔和的灯光参和着静谧的夜色,九狮凌空飞舞抢球,强劲刚猛,音乐节奏欢快热烈,甚为动人。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有群狮抢球、单狮戏球、双狮挪球、绣球开苞、明珠落盘、三狮会宴等形式。独特的道具、鲜明的服饰和优美的音乐舞姿,构成了和谐美好的表演形式,表现出人们真善美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再加上群众广泛参与,自娱自乐,整个场面洋溢着快乐的喜庆色彩,极富强烈的感染力。制作工艺粗犷豪放和细腻逼真相结合,画面描龙绘凤、松鹤延年、八仙过海等均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充满着深刻、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了浓郁芬芳的乡土气息。

1999年,朱溪灯舞开始走出大山。其中,“九狮挪球灯”在“台州市首界艺术节·民间艺术大会”上展演,并荣获特别奖。

2007年,九狮图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九狮图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 县文广旅体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