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遗项目——跳跳马
|
|||||
跳跳马是流传于仙居一种民居舞蹈,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项目,南宋《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均有相关跳跳马舞的记载。仙居跳跳马以官路镇桂坑跳跳马最为有名。 跳跳马由扮演着骑着马匹按一定阵式跑动,一般都在叶间表演。跳跳马的马以竹篾作骨架,用纸糊成。分前后两半系于扮演着背部。马颈系有两个马玲,马色有大红、花红、青、黄、蓝、白、花黑等,用半寸宽的有色碎纸条贴上。前有马旗带领(由带马人迎着),马旗高1米,宽10余厘米,顶端两侧各挂一盏针刺无骨灯,造型逼真精美,制作工艺独特。 跳跳马马队由20多人组成,扮演马的有16人,称为“马脚”;带马人叫“马小遥”,一手拿着马旗、一手那马鞭,一般由年轻力壮具有一定武术基本功、嗓子好且有一定领唱功底的小伙子来担任;乐队8人,吹打喇叭、大号、笛、锣、鼓等乐器。 跳跳马舞蹈表演分刈马草、喂马、带马、练马、三角阵、八角阵、双开门、双关门、集马等阵式。带马人以叉盘出场,马脚以碎步跟着带马人出场。每只马带出到马场停着,均唱一首庆贺歌词。全场表演在锣鼓、锵、唢呐乐曲的伴奏下,声调悦耳,动作灵活机警、活泼多样。跳全场贯穿着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的内容,带来欢乐祥和的气氛。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传统舞蹈尤其是竹马类舞蹈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仙居跳跳马多次参加市大型活动表演,得到全市人民一致好评。 宋代《梦粱录》中有民间跳马灯舞的记载。仙居跳跳马的形成源于一个叫“泥马救康王”的民间传说。相传送赵构年间,番邦金兵南下,朝廷奸臣当道,百姓民不聊生,康王赵构被逼单骑南下逃跑,当逃到长江边时,已是亥时,人困马乏,只见江水舀滔,没有船只供他过江,在绝望与困倦中他在一间小庙里昏睡过去。他梦见庙中有一匹泥马,向他摇头摆尾,意思是让他骑上,但当他骑上那泥马时,那马却夺命而逃把他惊醒了。醒后他环顾庙内,果然有一匹泥马,于是乘上这马过了长江逃到江西。此时适逢岳飞率领部队大战牛头山,击退金兵,康王转危为安,后建都临安。于是,他念念不忘救命之马,并为之立祠,灾典之际用马灯祭之。据东阳市梅山赵氏宗谱记载,桂坑村的赵氏均为康王后裔,该村宗谱也有记载。该舞蹈仙居县各乡镇均有,以桂坑为佳,每年春节、元宵、重阳等重大节日,桂坑跳跳马都要到各地表演。仙居现有增仁龙,桂坑马之说。 桂坑跳跳马历史悠久,至今已经历三个创新阶段。一个工艺制作创新。原来马灯骨架用竹篾、纸糊、矿烛照明,现改为身躯用纤维布粘贴,多彩储麻线作马毛,电池照明。二是表演阵容的创新。从原来马队只有4、5匹,现有增加到16匹马,并完善了跳马表演的每个环节和动作。三是演唱内容的创新。原来的以外,还加上了歌颂共产党、新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气象、农村新人新事等内容,曲调增加了铜钱鞭调等,伴奏的二胡、唢呐等乐器的数量也增加了,使跳马的气氛更加浓烈。
信息来源: 县文广旅体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