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午,仙居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舆情监测发现有市民微信转发一则有关“问题油”的视频。仙居县局快速反应、妥善应对,充分发挥市县媒体矩阵、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的作用,5小时内找到视频当事人,24小时内相关油品生产企业专家团队赶赴仙居,40小时内成功处置并平息舆情。 该视频中一名未露正脸的女子从锅里捞起黄色黏稠的半液体状物质,用仙居方言解说这是从某地下超市购买的大豆油,下锅加热后呈橡皮筋状,质疑该油质量安全问题。针对此舆情内容,仙居县局兵分三路,调查排摸、抽检送检、寻找事主,抢抓应对舆情主动权。 根据视频“地下超市”这一关键词,该局科所联动,通过现场排查,一个半小时内确定了目标超市,找到视频涉及的食用油,并快速启动抽样送检程序。同时发挥线上新媒体矩阵作用,并发动线下食品安全基层协管员,扩大视频当事人寻找辐射面。5小时内,确定并找到视频中的当事人,也是视频发布者。 为厘清当事人质疑问题,仙居县局要求相关油品生产商派出专业人员赶赴仙居,进行面对面、点对点释疑。4月9日中午,生产方派出的专家组赶到仙居县局。4月10日早上8点,针对视频中油脂出现的黏稠现象,有关油品生产商与专家组结合相关化学知识,以开放式现场烧油比对实验的方式,还原视频内容并对产生的现象作了合理解释:食用油的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油脂本身又属于碳氢化合物,在加热到180℃后会加速其氧化反应,形成氧化物,同时持续高温(280℃以上)后会裂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甘油为黏稠状液体)。所有的食用油在持续高温条件下,都会因氧化、裂解形成褐色、黑色的胶状物,严重时甚至完全碳化。据视频中当事人说,她当天做饭时在油锅烧热后离开了一阵子,邻居发现这锅里的油好像热得有点过,就帮她把火关了。之后就发现油变成黏糊糊的东西。现在看了实验后,心里也就踏实了。 实验现场,专家对安全健康用油提了四点建议:一是建议在烧菜的时候,不要长时间高温加热食用油;二是烧菜时油温不要超过150℃(超过的话油就会开始冒青烟);三是煎炸后的食用油不要反复使用;四是需要爆炒时,最好热锅加冷油。 从发现舆情到专家现场释疑,仙居县局用40个小时化解了一场危机。4月12日,送检结果显示该油品符合标准要求。
信息来源:
仙居县市场监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