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成年人
提升宣传引导力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发布日期:2015-08-07 访问次数: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当前,各地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都倾注了大量精力,也实施了一系列护航计划。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连年上升,低龄化、低学历趋势明显;流动人口、农村人口和无业群体子女犯罪比例增高;部分学生沟通障碍,心理健康失调;部分未成年人行为取向异端化等。

一、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未成年人德育社会化引导不足。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引导体系存在偏差。家庭作为孩子的启蒙学校的作用未突显,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在衔接和功能体现上存在不足。加之自媒体不断发展,内容良莠不齐,缺乏正确引导,极易对处于思想品德形成期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未成年人德育体系化建设不全。主要体现在未成年人德育基地严重匮乏、德育课堂创意不足;未成年人道德评价体系缺乏科学的测评标准和有效评估的手段;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道德教育对困难儿童、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存在覆盖不足;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生理知识教育等缺失现象普遍。

三是未成年人德育社会化实践缺乏。受升学影响,家庭和学校普遍忽视或轻视道德教育的社会化实践体验。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意识不强,生活上大包大揽,导致孩子缺少与社会的接触,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一些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偏重活动形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校期间也普遍缺少德育体验。

四是未成年人德育的育化氛围不够。在社会层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长学校、春泥课堂、青少年宫等阵地作用发挥不足;在部门层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创新、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未成年人德育建设“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未形成。

二、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主要有:

一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引导。应有效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发挥共振效应。一要加强在校引导,通过各类活动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实现德育与智、体、美的有机结合。要树立未成年人先进典型,发挥道德少年的标杆作用。二要加强家庭引导,在学生家长中建立教育引导平台,增进家庭沟通。三要加强社会引导,应强化综治力度,倡导“绿色上网”,并对接“微需求”,分享“微案例”,实施“微德育”;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引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体系化教育。一要整合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共性需求,遵循其身心发展特点,开设适合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培训课程,实现未成年人德育的分层、分阶段推进。二要根据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开展分众化的道德教育。三要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评估机制和高效的未成年人德育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实践。一要有阵地平台,进一步加强民俗馆、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爱国教育基地、青少年宫等教育实践阵地的建设,让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有更好更多的平台。二要有供需对接,不断明确活动主题、细化活动项目、提高活动覆盖面,做到主题活动有侧重、供需双方有衔接。三要有项目菜单,将结对互助学习、公益劳动、道德少年评比、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德育实践列入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实践项目库,保障未成年人德育实践的项目化管理和常态化开展,通过社会化实践加强未成年人的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

四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创新化德育。一要改革道德教育方式,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做到去“形式化”、去“教条化”,注重感动教育、体验真理和品质培养,做到语言鲜活、实例生动、触动内心。二要实施精品战略,发展未成年人德育的相关文化产业,创作歌曲、童谣、儿童刊物、道德少年故事等文化精品,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提供更精良、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三要发挥各界合力,加强文明办等部门及相关群团组织的合作,形成协力齐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