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城同创 > 同创知识
台州的向心力在于文化的认同

发布日期:2015-08-27 访问次数:


      台州经过3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从官方到民间,我们都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自觉。对600万台州人而言,如何以台州文化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一都三城的美好家园,实现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确实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张国良提出的打造台州式“国家名片”——主题邮票的思路,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从历史上看,台州因为山海阻隔,与中原地区相比,经济与文化长期都处于后发状态,质朴刚直、厚重少文。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推动,原先的不利因素,从十九世纪以来,几乎都已逐步消失:蔚蓝色的大海变成了我们走向世界的行动指南,资源缺乏变成了我们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一千多年前唐代的郑虔博士从长安贬职到台州,要走半年。我们现在乘飞机去北京,不过区区两个小时。以前从台州的东端走到西端,或者从台州的北边走到南边,基本靠步行,没有两天是不可能的,现在以普通的私家轿车,不到两个小时即可实现。
  不是我们台州九县市区小了,而是我们的视野宽了,我们的脚步远了,我们的心大了。
  但是,相对于浙江其他市,台州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心城市建设时间短暂,认同度相对较低,因此,在文化的认同感上,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更多。我们作为一个市,内部九县市之间,凝聚力、向心力还不够,同心度还不够,在对外交往和宣传上,依然没有拧成一股合力。
  要形成一个大台州理念,增强台州人的团结,除了行政部门的联系、经济活动的加强、山海协作的巩固之外,增强台州文化的认同,是最重要、最持久、最便捷的力量。因为不管我们人在何处,我们的根依然在台州:共同的方言土语、共同的饮食嗜好、共同的居住环境、共同的生活风俗、共同的文化性格,使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台州家园,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是历久弥新的乡土文化,也是我们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年来,台州的文化事业进步显著,文化气息也逐渐浓郁,文化自觉充分显现。这是值得欣喜的好事。从根本上说,台州人的自信,不但建立在经济发展上,更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文化传承上。
  要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共识。更多地寻找共同的文化话题,弘扬共同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淡化各县市区的分别,强调大台州理念。王伯敏先生生前曾说,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说是台州人。因为他出生于路桥,成长于温岭。而现在的路桥,当年隶属黄岩,要说清楚有点绕。只是这样做的台州人依然不多。一个出生于杭州市西湖区的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是西湖区人的,只会说自己是杭州人。而我们的现状是,即使椒江黄岩路桥三个区的人,有多少人会说,我是台州人呢?
  我们要强调台州九县市共同的风俗:如正月十四是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如处处吃糟羹,家家卷食饼。我们要传播共同的秀丽风光:天台山、江南长城、大神仙居、长屿硐天、石塘渔港、大鹿岛、大陈岛、蛇蟠岛等等。我们更要宣传大台州共有的名人:孙绰、项斯、智者大师、郑虔、济公、张伯端、戴复古、戚继光、徐霞客、王士性、陶宗仪、杨哲商、陆蠡、陈安宝、周至柔……历史人物永远会引起后人的关注,也会激发共同的乡情认同。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名字来命名台州各地新建的大街小巷,难道不比叫“纬一路”“纬二路”和“钢铁大道”“世纪公园”之类更有意思吗?
  台州有100多万长期在外经商的台州人,他们不但在外创造着物质财富,同时也是台州文化的最有力最形象的宣传者。因为乡情的牵挂,他们更希望我们有共同的台州文化形象。而100多万在台州工作的新台州人,同样也有一个了解和融通台州文化的需要。
  从文化的自觉到文化的自信,台州会有一段漫长的路径要走。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台州人文化凝聚力不断增强、大台州概念深入人心的过程。只要所有台州人共同努力,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不会遥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