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尧:抗战最难忘莫过百姓恩情
| ||
| ||
方金尧,1924年9月出生于皤滩乡板桥村;1945年4月,自愿加入了浙东三五支队,到宁波四明山一带打日寇,直到日本投降;后又参加了淮阴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解放战争;1954年转业回仙居,先后在仙缙公路指挥部、仙居机械厂、仙居热电厂工作。
自愿参加四明山游击队
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进行到第八年。那年,方金尧毅然放下了手中的放牛鞭,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皤滩乡板桥村。
能做出这个决定,还是受方金尧的义兄方马吾的影响,他告诉方金尧,“上阵杀鬼子,能救老百姓。” 方金尧想了想,对!在这样的年代里,自己的平安和千万同胞的平安怎么比?
时年4月,方金尧和义兄一路北上,终于到达宁波,两人都成为了“四明山游击队”的战士,也就是新四军浙东游击“三五支队”。他们主要的活动区域就是在宁波三北地区及四明山区一带。
这支队伍可了不起,有着辉煌的历史!1943年12月,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北游击纵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下辖三支队、五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等部,因三支队、五支队实力最强,所以浙东游击纵队简称“三五支队”。
从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撤的短短3年中,取得了“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重大胜利,1944年11月,还曾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通电嘉奖。
他们到了那里之后,听老百姓们诉说了自己的生活,日本兵将桥头房屋用汽油烧掉,抢夺他们的财物,做了很多坏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提心吊胆,日不敢出门,夜不敢点灯。
方金尧听了心里又气愤又难过。气愤的是日本人这样欺凌我们的同胞,难过的是不知道要到哪一天才能让老百姓摆脱这样的生活。
6月,他们的部队撤往富阳、桐庐等地,在那里,他们和日本人打过三次仗。在富阳的新登镇,方金尧的义兄不幸被炮弹击中牺牲了。
后来,部队撤往安徽、江苏如皋等地,打汪伪军和日本兵。8月,日本人投降,憋在方金尧心头的一股气,才慢慢舒了出来。
老百姓的情谊重
打日本兵时,方金尧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也没什么可歌可泣的战功。但是,能参加抗日战争,是方金尧一生中最光荣的经历。
时间过去太久了,关于战争的记忆,方金尧很多都记不清了。让方金尧现在想起来还会掉眼泪的,是战士和四明山老百姓的鱼水情。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什么好吃好穿的。有一次,日本人正在山里对我们进行封锁,好多物资运不进来,战士们的供应越来越紧张。
得知战士们的状况后,老百姓们自发筹集了粮食,还组织了村里的壮劳力义务送粮。
要避开日本兵的封锁,把粮食安全送达,这可不是容易的事儿。等到天摸黑了,送粮队才敢出发,支队也派了战士去接应。怕惊动日本兵,大家不敢打灯笼,只能摸黑走。算下来,他们要走上10多个小时的山路,才把粮食交到我们手中。
有时候,战士们也住在老百姓家里,商量事情的时候,老百姓在外面望风。
因为每天走路、打仗,又没有可以对换的衣服,有时候好多天没法洗衣服。方金尧记得当时自己还长虱子了,足足有小米粒那么大!
到老百姓家里后,他们帮方金尧烧了汤洗澡,又帮战士们洗衣服。没有肥皂,就用豆杆灰,搓一搓,捶一捶。
老百姓跟战士们心连心。所以,在不打仗的日子里,战士们都会去老百姓家里,帮他们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水、修修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现在还爱看战争节目
方老的家,就在桐江书院边上,远离喧嚣。在板桥村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方老。
中午11点,方老正在灶台前做饭。这间老旧的泥瓦房是厨房,住的地方是对面的一间平房,隔着一条村道。方老的一天,就在这十来米的距离间来回。
房间分前后间,靠近马路的这一间是客厅,墙上挂着早年的一些照片、奖状。后一间是卧室。尽管已经住在这里三四十年了,但方老把房间打理得干净整洁,丝毫不乱。
方老很瘦,腿关节处有些变形。了解后知道,方老曾在解放战争中三次负伤,牙齿被打落三颗、左手小指断了一截、右大腿一侧也曾被流弹击中。年岁见长,旧日伤痛让方老的行动愈加不便。别说久站,就连做饭,也是困难。
对于方老来说,每天晚上是他最放松的时候,从7点的新闻联播开始,中央台关于时事、战争、历史的节目他都爱看。
方老有子女6个,他觉得现在生活很幸福。那段烽火岁月,他永远铭记在心中。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