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资料
关于2014年度“仙乡新风”十佳新人新事拟表彰对象的公示

发布日期:2015-06-17 访问次数:


 

    根据工作安排,经评委会评审,现将2014年度“仙乡新风”十佳新人新事拟表彰对象在《仙居新闻》、仙居新闻网、仙居文明网予以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公示自即日起至2015年6月26日止。对拟表彰对象若有意见,可在规定时间内向县文明办反映。

    地址:仙德小区15幢1单元101室

    联系电话:87816977

    电子邮箱:7816977@163.com

    附件:2014年度“仙乡新风”十佳新人新事简介



                                                                                                          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

                                                                                                             仙居县文明办

                                                                                                            2015年6月17日


附件:

                                         2014年度“仙乡新风”十佳新人新事简介


    1、王旭伟:80末小伙成电商“领头羊”

    2013年10月28日,王旭伟成立了仙居恒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至今,他经常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为学员们免费提供资源、技术和产品,开拓仙居电子商务的市场。年仅25岁的他,手下已经拥有了1200多个学员,成为了我县电子商务市场的“领头羊”。大学期间,通过收购和销售二手书,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随后,他和三个同龄伙伴合伙在淘宝商城开办了一家专卖二手书的店铺,第一个月,店铺月销售额就达到了20多万元。大四时,王旭伟的二手书店铺生涯终结。不过,这个终结却是王旭伟人生另一个起点。毕业后,他到杭州金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搭建网络平台。半年后,他又来到上海中通物流总部,学习物流运营方式和实践工作。2013年6月,王旭伟回到了仙居。而回到仙居的第一件事,就是试水仙居杨梅。“仙居坎头鲜梅”店铺正式入驻淘宝商城,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生态板块经营杨梅的店铺。仅6月份,王旭伟的店铺销量就达到48000斤,销售额达到了194万元。2014年,杨梅旺季过后,王旭伟又把仙居的馒头干、羊脚蹄、三黄鸡、米面、金银花等这些农产品放在淘宝店铺上进行推广。


    2、王志强:首位仙居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4年9月13日,王志强赴杭为江苏常州一个患白血病的病人捐献造血干细胞。3年前,王志强与妻子在献血时留下血液样本,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志愿者。上个月,江苏常州一名白血病患者通过中华骨髓库查找到与他造血干细胞相互配对的王志强。王志强得知这一消息,欣然同意捐献。此时,王志强的母亲因病住院,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让妻子留在家照顾母亲,瞒着母亲一个人赶赴浙江省中医院。在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捐献病房,几根细管插到王志强的两只胳膊,鲜血通过机器的旋转,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到血浆袋里。尽管这次手术中需要3个多小时,而且不能转动身体,他还是咬着牙,挺了过来。王志强说“作为党员应该先走一步,做个表率。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很多人不了解,其实造血肝细胞是一个实足细胞,捐献者仅需他二十分之一的干细胞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对正常人是没有影响的。希望我的行动,能引导更多的人加入捐献行列,让更多的血液患者能够看到希望,让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王志强是在中华骨髓库登记的捐献志愿者中全省配对成功的第204个,在仙居是第一个。


    3、王雪芬:她和她的10000个“爱心馒头”

    福应街道东门村大水弄自然村里,68岁的王雪芬要做10000个馒头,送到那些孤寡老人家中,让他们吃上自己做的“爱心”馒头,开开心心过个温暖的好年。腊月二十四凌晨,王雪芬已经起床开始做面酵母。王雪芬是仙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队友们和邻居们听说要做“爱心馒头”,也纷纷加入。中午时分,第一笼馒头热气腾腾出笼。顾不上吃午饭的她们,吃着自己做的馒头继续赶工。直到半夜12点,最后一笼馒头出笼了,王雪芬总算安下心来:这10000个“爱心馒头”做好了。腊月二十五的早上6点钟就起床的王雪芬,早早地将馒头一个个打包好放在袋子里,袋子里除了馒头还有饼干、牛奶、营养品等。“爱心馒头”由县青年志愿者们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李阿婆有些激动地接过“爱心馒头”和其他慰问品,满手的慰问品,让李阿婆很感动,连连道谢。年近70岁的徐均寿,无儿无女,住在破旧的木结构老房子,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摆设。他说,“我是个独自人,有好心人来看我,还能吃上这么好的馒头,真是好啊!”


    4、吕明生:获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金牌

    吕明生在2014年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自行车项目H2级10公里个人计时赛金牌和H2级45公里个人赛银牌,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吕明生是安岭乡四联村了坑自然村人,2000年他驾驶拖拉机在隧道内运载岩渣时,一场意外导致了脊柱被拉伤,经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年仅25岁。2008年县残联将他作为残疾人体育运动员向上推荐。通过考察后,为他选择了自行车项目,并首批列入省一队。自从练习自行车项目后,他很快从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周围朋友的关心,教练员的耐心指导以及队友们的互相帮助,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运动员“魔鬼式”的封闭训练让残疾人运动员感到更加疲惫,虽然有时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天天坚持,风雨无阻,经常给自己增加训练。在2010年5月的全国残疾人自行车锦标赛上,吕明生拿下了20公里和40公里两块金牌,创造了仙居有史以来残疾人体育项目的双料冠军。吕明生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十多年的生活历练,让他尝到了人间的冷暖和生活的酸甜,也让他的坚强和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精神成为一种魅力。

    5、张中华:开办仙居第一家私人收藏馆

    张中华把自己家里两间住房的2层楼共200平方米腾出来,开办了仙居首家私人收藏馆,供人免费参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1996年,张中华和仙居刺绣有了“第一次接触”后就被绣品蕴含的民俗文化、艺术价值深深折服,现在他收藏的刺绣藏品有800多件。2009年6月仙居民间刺绣被选入台州市第三批“非遗”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中华的收藏品越来越丰富:古钱币、毛泽东像章、纪念章、瓷器、文革品、契约文书……张中华不再满足于个人欣赏藏品,而是想与大众一起分享交流,于是他开办了仙居第一家私人收藏馆。张中华通过8年的时间,将收藏馆中部分藏品搬到了书页上。《仙缘博物馆》一书由仙缘博物馆大事记、本地区藏品、收藏故事等六部分组成,全书共107页。其第二部分本地区藏品,用全彩实物图片,展示了张中华个人收藏的下汤至民国时期的陶瓷、石器、木雕、书画、印章证书、老照片、民间绣花、银器等藏品。他说,“仙居的刺绣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如果能够将绣品一一展示给大家,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仙居的文化,为保护即将失传的民间绣品尽点绵薄之力。”


    6、张莲女:用柔弱肩膀扛起一份“安心”

    52岁的张莲女是公交公司里唯一的女公交车司机。2014年10月6日国庆节假期,在公司的安排下,她负责景区南北入口接送游客。中午11点50分,正驾驶着公交车满载着一车游客的张莲女接到了邻居电话说家里着火了,心一下子懵了。张莲女心想着家里这么多东西啊,该怎么办?这一着急,眼泪就湿了眼眶。短短几秒钟,张莲女又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方向盘和眼前的道路上。那时她告诉自己,不能想这件事情,不能慌,现在还在开车或许没有那么严重,要冷静,一定要冷静。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和弟弟取得联系后才知道家里的一切都烧没了,只剩下两堵墙,此时的张莲女强忍着心里苦涩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接送一批又一批游客直到晚上8点钟下班。由于早上出门只拿了驾驶证,其他什么都没有带,身无分文的她向同事借了50元钱。就这样,张莲女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家里的变故只字未提。张莲女还有个女儿,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娇小的女人,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在公司为乘客撑起一份出行的“安心”,在家里为女儿撑起了一份温馨的“安心”。


    7、季秋伟:从“吸人”涵洞口救出两小伙

    2014年7月8日,县公安局横溪派出所抽水蓄能电站警务室保安员季秋伟从涵洞里救出了两个小伙子。当天下午18点,横溪镇杨某和杨某某来到下岸水库大坝下的溪滩上游泳。当游到一处简易桥附近时,一股强大的吸力猛地将杨某某往河底拖。杨某某大半个身子瞬间被吸进了涵洞里。杨某见状赶紧过去救人,没想到自己也被涵洞这股强大的吸力吸了进去,右腿膝盖在水流撞击下被涵洞外露的钢筋刺穿,二人齐声高呼救命。此时,季秋伟下班经过附近,听到呼救声,跑到简易桥上进行施救。季秋伟伸手去拉二人,根本拉不动。他又尝试着从水里游过去将二人拉出来,没想到非但人没拉出来,自己也差点被吸了进去。季秋伟仔细察看了周围情况,水泥管状的涵洞直径有1米左右,长度约四五米,只要拉的人一松手,河水瞬间就会把二人吸入涵洞,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杨某某开始呼吸困难、翻白眼,杨某更是渐渐进入半昏迷状态。季秋伟想到附近就是工地,可以用叉车截流救人。他立即跑去求救,很快调来一辆叉车,迅速在二人遇险的上游临时筑起一条拦水坝。待水势稍缓,季秋伟再次下水,从侧面慢慢靠近二人,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把二人救了出来。


    8、管乾宇:“警察义工”关爱留守儿童

    他,是40多名留守儿童的“小爸爸”,也是孤寡老人的“编外子女”,他就是仙居县公安局“警察义工”服务队发起人管乾宇。五四青年节那天,管乾宇第一次走进下各镇“东篱之家”,第一次和这些留守儿童有了接触。曾经也当过“留守儿童”的管乾宇深深懂得孩子世界里对温暖的强烈期待、对亲情的莫名渴望,每次在媒体上看到一些“留守儿童”的报道时,他总忍不住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在他的带动下,下各派出所组建了警察义工队伍,利用空闲时间服务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2014年组织开展“微帮扶”公益活动。组织开展“大爱中秋,共度佳节”慈孝感恩活动,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送上月饼、饮料等礼品。采用“结对子”的形式,通过讲故事、玩游戏、亲子互动、爱心午餐等方式,拉近与留守儿童们的距离。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开展“感恩、祝福、关爱”主题活动,让日常生活中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享受到温暖的亲情。在他的倡导下,“警察义工”队伍不断壮大,陆续开展近百次慈孝活动,同时管乾宇结合亲身经历,撰写义工心得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更多人加入“警察义工”队伍。


    9、山地救援服务队:181小时山林大搜救

    2014年2月21日晚,官路镇派出所接到报案,猎捕能手谢培明在上山捕猎时失踪了,现年49岁。谢培明是猎人圈中公认的高手。20日上午7点,他独自一人从官路镇坑口垟村上山,随身携带一只布袋、一把柴刀及一部老款手机。下午17点,向朋友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告知对方准备往白塔方向下山回家,之后就再无音讯。22日,谢培明的亲属向仙居山地救援队寻求帮助。中午12:30,队长方浙迅速组织6名队员和2只搜救犬上山搜索,直到天黑也没有踪迹。23日,谢培明失踪第四天。下雨天使气味和痕迹经雨水冲刷后搜救犬的搜救效果下降。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发布,全省各地十多支救援队伍陆续赶至仙居与公安、消防、村民成立临时指挥部,制订搜救方案参与救援。24日,谢培明失踪第五天,大雨。25日,大雨。无法上山继续搜救的搜救队员们只能重新制定搜救方案和收集救援信息。26日,谢培明失踪第七天。连续的降雨后,谢培明的处境越来越让人揪心,必须加快速度去搜救谢培明。27日早上,救援队分成13个小队再次上山展开搜索。通过在搜救时的回忆,参谋长想起搜救犬在木回岗西侧等区域曾表现得很兴奋,这个细小的回忆,参谋长决定对这些地方进行重新搜索,不放过任何一点细小的希望。12点40分,在木回岗以西海拔451米的峡谷中段,离小径不到30米的水沟边茅草丛中发现目标。经确认,死者确实是失踪的猎人老谢。至此,长达181小时400多人的山林大搜救结束。


    10、田市镇上街村:试行“绿色殡葬”

    上街村是田市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村东面集体上林区域有一块空地,上百口祖坟就葬在这里。上街村历来就有厚葬的传统,由于缺乏管理和村民之间常发生争抢风水等现象。近年来,田市镇提出要试行“绿色殡葬”,田市镇上街村通过村支部会议讨论,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决定在村东侧的一块荒地上建一个骨灰堂。堂内的四周墙壁上,用木板分隔出许多放置骨灰盒的格子,老人去世后不用建坟砌墓,只要把亲人的骨灰安放进骨灰堂里就可以了。至今,上街村骨灰堂已有7位村民的骨灰放入格子之中。按照计算,原来的一口坟直接占地需要四五平方米,再加上道路等附属设施,占地至少15平方米。一年的占地就达到四五千平方米,相当于6亩多耕地。而上街村全村有322户,1201人,仅有550亩耕地,除去建设用地,人均只有3分土地。若干年后将会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长此以往,子孙后代就可能无地可种了。上街村的骨灰堂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整个骨灰堂共设有1600个格位,预计能用200年。每个格位大约长70厘米、高45厘米,在每面墙的骨灰格前,都设有一排案台,便于村民放置祭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