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资料
关于仙居县首届“十大乡贤”拟表彰对象的公示

发布日期:2015-05-06 访问次数:


 

 

    根据仙宣〔2014〕31号《关于开展首届仙居县“十大乡贤”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经评委会评审,现将拟表彰对象在《仙居新闻》、仙居新闻网、仙居文明网予以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公示自即日起至2015年5月10日止。对拟表彰对象若有意见,可在规定时间内向县文明办反映。

    地址:仙德小区15幢1单元101室

    联系电话:87816977

    电子邮箱:7816977@163.com

    附件:仙居县首届“十大乡贤” 拟表彰人物简介



 

 

                                                                                                     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

                                                                                                          仙居县文明办

                                                                                                          2015年5月6日






附件:

仙居县首届“十大乡贤” 拟表彰人物简介

(以姓氏笔画为序)

 

李湘满:弘扬传承针刺无骨花灯文化第一人

    李湘满,男,皤滩乡皤滩村人,出生于1944年10月,现年72岁。

    历任皤滩乡文化站站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湘满倾注了自己30余年的心血,只为了“不能让祖宗留下来的艺术流失在咱们这一代”这个朴素的心愿。李湘满全力投入失传的“唐灯”抢救挖掘工作。没有经费,他就不吸烟、不喝酒、不玩牌,生活俭朴,把自己的工资和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了“唐灯”研究与制作中。1984年,失传半个多世纪的第一盏“唐灯”终于重现于世。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获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东方神灯”、“中华第一灯”、“华夏一绝”等美誉纷至沓来。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入选“中国民间灯彩”特种邮票。他成立了研究所,一方面进一步抢救针刺无骨花灯制作技术,另一方面着力培养更多的针刺无骨花灯传人。



 

吕新明:为家乡尽绵薄之力

    吕新明,男,安岭乡吕坟村人,出生于1939年8月,现年77岁。

    2004年起,吕新明担任乡老人协会会长、老体协秘书长职务,无私奉献、克服困难、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于安岭乡的文化建设。积极创作编写各类文艺、宣传资料,编写慈孝安岭“三句半”以及计划生育“三句半”,组织人员上台演出。在继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积极搜集民间传说150余则。以快板的方式讴歌安岭乡村巨变,在各村进行巡回表演,受到了广大村民欢迎。吕新明对安岭传统民间文化有着较深感情。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培养文化骨干,发扬传承舞龙、三十六行、腰鼓、铜钿扁、快板、道情等传统文化。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走村宣传表演。积极参与社会禁毒、反邪教活动,利用老人协会活动的有利阵地,大力宣传邪教组织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丑恶面貌,提高广大村民对邪教危害性的认识,并且在老年人中成立反邪教组织。吕新明还经常通过宣讲安岭乡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地下游击队员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教育广大青少年。


沈青山:满目青山“杨梅红”

    沈青山,男,横溪镇桥亭村人,出生于1948年3月,现年68岁。

    沈青山一直从事水果技术推广工作,是县林业局的退休干部。几十年来坚持上山下村,为仙居水果事业尽心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断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试验研究,他先后完成了22项课题研究,内容都紧贴生产,实用性很强,效果非常显著,如杨梅贮藏保鲜。他所到之处都能给果农带来财富。1999年他在横溪镇坎头村开展“东魁杨梅大面积速生优质、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建设”,2005年总产值达490万元,平均亩产值6100元,全村人均杨梅收入8100元。2001年在南峰街道赵岙村实施“东魁杨梅优质丰产科技示范点”,三年来该村300亩东魁杨梅总产值达330万元,平均亩产值9000元,最高株产值4700元。几十年来,沈青山与仙居杨梅结下了不解之缘,果农都称他为“水果司令”,都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他为仙居水果事业发展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

 


沈长虹:从商人到善人

    沈长虹,男,福应街道县前社区人,出生于1966年11月,现年50岁。

    他是昆明台州商会会长、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从无到有创造奥斯迪服装王国,在这个过程中,沈长虹也把一批跟随他的乡亲父老培养成了百万身价的企业家。他说,在云南,他们就是我的家人。

    沈长虹牵头与18位浙江仙居籍企业家共同出资20亿元打造了云南省第一个电商产业园——“奥斯迪(昆明)电子交易产业园”项目,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建成后将为云南与浙江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大的商机,同时为仙居企业家提供了更好的创业平台。在扶贫解困、慈善救助、希望工程、青年发展、抗震救灾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义举,先后向扶贫基金、红十字会、青年发展基金、希望工程、爱心助学等捐款捐物近千万元。尽管沈长虹常年不在仙居,但他每年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家乡捐款,在去年的“五水共治”行动中,沈长虹个人捐款30万元。同时,他还把先进的商业模式带到仙居,先后投资“奥斯迪大酒店”、“奥斯迪•半山国际”、“瑞都•中央花园”等项目。


 

陈玉兰:夕阳洒余晖

    陈玉兰,女,下各镇黄梁陈村人,出生于1933年1月,现年83岁。

    她是一位退休教师,黄梁陈村老年协会会长。陈玉兰逐步完善村老人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修缮村内大宗祠堂,作为全村老年活动中心,购置活动设施和器具,配套设立各种活动室。她组建门球队等10多支老人文体队伍,开展各项活动。每年重阳节她都会组织老人们举行庆祝会,发动本村少先队员,为90岁以上的老寿星们举行献花祝寿仪式。每年春节她都会组织对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们开展慰问活动,敲锣打鼓,为每位老人送去慰问品。1998年陈玉兰提出成立“黄梁陈陈氏公炎公奖学基金会”,凡考上大学的,每人奖300元。每逢清明节,她带领村少先队员代表到陈远锋烈士墓前进行扫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陈日计:老骥伏枥志千里

    陈日计,男,淡竹乡尚仁村人,出生于1931年10月,现年85岁。

    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响应号召,光荣参军。转业后回家务农,担任村会计员、植保员、宣传员等诸多职务,认真负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陈日计先后担任农村宣传员约14年,走遍了全乡各村,指导各村的黑板报刊出,深入田间地头普及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他不计报酬,精心备课,多方查阅相关的专业材料,数十次赴白塔等地,为文学爱好者授课,普及诗词创作知识。陈日计带头捐款,筹集资金,修建尚仁村公园。动工后,陈日计又带头出工,一起搬石头,担泥土,种树苗,建造凉亭,安装健身器材,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目前,公园已成为村民晨练、游憩、拍照的极佳场所。


 

吴天星:不忘家乡事业的浓浓乡愁

    吴天星,男,白塔镇高迁村人,出生于1963年4月,现年53岁。

    他是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硕士生33人,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吴天星事业有成后,不忘家乡,时常奉献乡里。他回乡在白塔镇中心小学和高迁小学设立奖学金。每年高考过后,他资助村里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村里有优秀学生考上研究生,他都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在外走南闯北多年后,思念家乡、心系家乡的乡愁没能忘怀,他关心家乡的发展,为高迁村及周边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高迁文化礼堂建设、农业种养殖事业等出谋划策。村里要造桥、修路等公益事业,他都会全力支持。


 

金永奇:呕心沥血为民生

    金永奇,男,横溪镇新罗村人,出生于1946年10月,现年70岁。

    他是横溪镇新罗村党支部书记,从一个十分落后的贫困山村,经过三次艰苦创业,嬗变成现代化的富强高山移民村。33年来,金永奇带着干部群众,创造了新罗村三次创业的奇迹。为了改变落后和贫穷,金永奇带领干部群众,开始了他第一次创业,通自来水,架电、筑路。2002年,金永奇提出了整体移民下山的构想,开始了第二次创业。2006年,移民新村建设破土动工,2008年底,229间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成为横溪镇最漂亮的住宅群之一。为了实现在家致富与外出发展,金永奇带来的第三次创业帷幕悄然拉开。一方面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创业。另一方面,组织在家村民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发布用工信息,介绍进企业务工。通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村民们住上了崭新的房子,村里建起了办公楼、文化礼堂、村民公寓、6199食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和篮球场等设施,创设慈孝基金,建立村义工队伍,与村民签订慈孝协议,新罗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


 

胡健:长伴云衢千里明

    胡健,男,步路乡圣塘村人,出生于1979年10月,现年37岁。

    他是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经理。2004年,他毕业于荷兰CHN利瓦顿应用科学大学,父亲告诉他,家乡当前正在大踏步搞经济建设,希望他回乡创业,就这样他开始了人生的创业之路。从基层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深入群众当中,用最短时间掌握一线资料。司太立内部有着近百人的残疾员工队伍,他们文化水平基本处于半文盲,无疑成为一个负担。但胡健没有放弃他们,哪怕多招一个大学生,他也不辞退一个残疾人。胡健一直践行“发展企业,回馈员工,回报社会”经营理念。在母校仙居一小建校百年之际,他捐赠10万元,用于学校发展建设。在仙居四小,他建立“阳光心灵驿站”,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那些成长期的孩子走出困惑迷茫。关注落榜高考生,与台州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司太立班,既圆了学子的大学梦,同时也解决了后续的就业问题。


 

蒋亨友:扎根乡村行医48年的“赤脚医生”

    蒋亨友,男,广度乡广度村人,出生于1949年7月,现年67岁。

    一根竹棒、一根扁担、一个药箱,今年66岁的蒋亨友扎根乡村行医,48年如一日,不管下雨下雪,只要有病人需要,他就会出诊。多年前,有个常年患病的村民得了肺源性心脏病,全身浮肿严重,已经到了晚期,但经过蒋亨友的治疗,昏迷了3天的老人慢慢开始好转,恢复了意识。因为身在农村,他不仅会用西药,还会利用山区资源,去山上挖草药来给病人医治,同时他还有一手针灸的好手艺。蒋亨友是方圆十多公里各村村民心中最好的医生,甚至很多年长的老人都希望他上门来坐诊。多年来,蒋亨友没有上下班概念,每次接到病情求助,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在锄地做饭,他都会及时上门为村民们提供服务,即使是过年也不例外。蒋亨友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守护着周边3000多名乡亲的健康。他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干下去,能干多久是多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