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林:怀慈孝之心 尽为民之责
| ||
| ||
去为别人谋福利的人是伟大的!杨春林,他将慈孝落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上,他的道路因慈孝而更加宽广,他的人生因善行而更加精彩。他用行动揭示了一个道理:敬老爱幼,不只是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还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引导社会风气的正能量。
前些日子,湫山乡杨岸村80岁老人杨汝杰在医院病床上度完余生,安详地走了。他走的很坦然,因为他无牵无挂,身后没有留下一子半女;他走的很欣慰,虽为孤寡老人,却得到一位非亲非故的人长达十多年的悉心照料。这位主动照料孤寡老人生活起居的就是杨岸村党支部书记杨春林。杨春林生于1979年2月,1998年11月参加工作,2002年5月入党,县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 做慈孝表率,孝德善举传四方 暖暖的春日,笔者走进了杨岸村,只见村容整洁,轻风拂面,村里老人三五成群,坐在村前的石板凳上晒太阳,他们轻声地议论着杨汝杰的死,夸起了杨春林的好:“非亲非故的,能做到这份上,真是太难得了。”。 杨汝杰今年八十多岁,是烈士之后,一直未婚。多年来,杨春林主动担负起照顾孤寡老人的责任。平日里,杨春林隔三差五地去看望杨汝杰,给他送食品、水果,逢年过节给他置办年货,帮他买新衣服,老人病了,还亲自送他上医院。2011年5月中旬,老人病得不轻,远在杭州办事的杨春林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后,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连夜赶回村里,立刻将老人送到仙居第二人民医院,办好住院手续后,已是凌晨3点。杨春林独自陪伴着老人,直至出院,并承担了老人所有的医疗费用。杨春林的精心照料使老杨很是感激,他把杨春林看成自己最亲的人,硬要把自已多年仅有的3000元积蓄交给他保管,被杨春林婉言拒绝。今年3月18日老杨得脑溢血走了,杨春林主动打理起了老人的后事。正在踏勘墓地的杨春林告诉笔者:“老人膝下无子,我要尽已所能,让老杨有尊严地走。” 除了照顾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孤儿也成了杨春林的照顾对象。杨菲菲今年19岁,是村里的一名孤儿,又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早年上学期间,杨春林主动承担起照顾杨菲菲的责任,除了为杨菲菲买衣服、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之外,还经常抽时间去看望杨菲菲,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她找回失去的亲情。 说起杨春林孝德善举,村民有说不完的故事。据该村村委会主任杨国龙介绍,早在少年时期的杨春林就表现的十分有孝心。杨春林有一位远房亲戚名叫叶西妹,是一位孤寡老人,住在离杨岸村不远的陈上官村。老叶年老体弱,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过得十分艰辛,尚在读初中的杨春林经常在课余时间跑过去帮老叶拾点柴木,搞搞卫生。读高中后,杨春林开始住校了,也有了家里给的每个月50元的零花钱,他总是省吃检用,将节约下来的钱偷偷地送给老叶补贴家用。高中毕业后,杨春林开始了军旅生涯,虽然远离了家乡,但他心里仍然牵挂着老叶,将部队里发的津贴一分不留地寄给他。 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杨春林经常自掏腰包,过年过节精心挑选礼品,为村里的270多位老人送去温暖,以自己的善举为其他党员干部立了榜样。杨春林不但个人积极行孝,还积极在党内营造慈孝氛围。 “百善孝为先,做人要尽孝”,这是杨春林在与入党积极分子谈话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杨岸,所有想入党的积极分子都要先经过“孝德”评议,只有“孝德”过硬的人才能有资格列入党员发展对象。为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孝心,他推行了“结对互助”制度,规定村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与一位老党员结对,一方面从老党员那里汲取入党所需的营养,一方面为老党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扶。为查验结对效果,杨春林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以季为单位通过电话或者当面汇报结对帮扶事项,同时又及时向老党员征求意见。 做服务先锋,心中装的是群众 杨岸村便民服务中心是湫山乡最早成立的便民服务中心之一,也是设施最完善、运作最规范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大门口“进一扇门,办一切事;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十六个大字十分醒目。据村代办员杨相球介绍,这十六个大字是杨春林一个人化了一周的时间,几易其稿后提炼出来的,是代办员的服务宗旨,也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 现在的服务大厅原先是村两委办公的场所,为方便群众,在杨春林的提议下,将村两委办公场所迁至二楼,腾出空间给便民服务中心。在村集体经济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村两委挤出3万元资金,对大厅进行了装修,添置了办公桌椅、电脑、沙发等办公设施,精心制作了铺有大理石面板的服务柜台。还添置了一只高约2米工具箱,配备了充气泵、便民药箱、修理工具等常用用具,供村民们无偿取用。 杨春林不定期安排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便民服务中心轮流坐班。让他们在为民服务中,提升个人素养,在替民跑腿中,密切党群关系。 杨春林还十分热衷公益事业。为了方便村民过河劳作,他与党员干部一起,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个人主动捐献了5000元钱,帮助村民在河道上架起了一座农用便桥。特别是在创先争优的活动过程当中,杨春林把村民多次反映的村庄防水堤坝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主要载体来抓,放下了个人的工作,与其他干部一起,为群众争取到了财政资金扶持的环村防水堤坝一事一议项目,确保了村后大片良田的安全,了却了村民多年的夙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