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城同创 > 各地动态
下满村:宛若一幅美丽的乡野油画

发布日期:2014-12-09 访问次数:


    清澈的朱溪港从村前流过,村里颇有乡土特色的马头墙下,一排排白墙黑瓦的三层小楼像等待检阅的士兵笔直地矗立着。乍一看,蓝天碧水辉映下的下满村宛若一幅美丽的乡野油画。而事实上,在1年半前,这片新建的村落脚下,还是他们祖辈生活过的老山村,借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东风,大战乡将下满这个古旧小村,“翻新”成了现在的模样。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下满这个完美蜕变的老村,感受老村“蝶变”后的样子。


现温泉,老村有了新希望


    下满村位于大战乡北部,依山傍水,朱溪港从村前贯穿而过,村里人口不多,只有58户。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是5854元,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外出务工和工艺品加工,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

    1年半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破旧的老房,密密麻麻挨在一块儿,不少老屋塌得只剩下半边,偶尔几幢近年新建的房子突兀地矗立在老房之间,由于缺乏规划,村里的房屋布局零乱,村民居住环境十分差。

    大战乡联系该片区的领导班子回忆,去年初刚进下满村的时候,就遇到两户村民吵架,当时家家户户大多都在屋后养猪,住在前幢的一户村民家猪栏里的秽物全堆在屋后,堵了后幢邻居的路。这些事让刚接手联系这片工作的同志深感“压力山大”。

    2010年,在大战乡下应村发现温泉,随后兴建起来的温泉大道,恰好途经下满村口,这对这个以务农、打工为主的老村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破旧的老屋,极差的居住环境,想要借着温泉开发让村民靠吃旅游饭来改善生活,仍是件难事。

    在机遇和难题面前,大战乡迎难而上,对该村进行了规划,并借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东风,使下满这个古旧小村,进行了彻底的“翻新”。


为未来, 村民支持新村建设


    去年“三改一拆”开始时,村里的老人家基本都不同意,祖祖辈辈住的地方,哪能说拆就拆。

    然而乡里的干部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不如让村民们真正能看得到实惠。因为老村太过破旧,而村民零零散散新建房屋,乡里又批不下来,因此整村彻底改造,成了村民最好的选择。

    陈乾光是村里的缺房户,有一个10岁的儿子和15岁的女儿,原先一家四口都挤在一间近60平方米的老房里。2012年,陈乾光将老房推倒,在上面盖起了新房,今年4月完成了装修就开始“三改一拆”了,但是由于他家的新房没有审批,并处在该村的规划内,影响了该村的新村建设,必须拆除。“一开始真的想不通,才住了7个晚上的新房,又要拆掉。可是后来乡干部一趟趟地来做我们的思想工作,给我们讲全村的规划和发展,讲孩子的未来,慢慢地我们也就想通了。”陈乾光的妻子说,“我们在老村住了几十年了,吃够了苦头,现在有机会进行全村改造,有机会让儿女们今后住得好一些,过得好一些,我们就算拆了新房也支持。”

    今年68岁的李小和有两个孙女,原先全家人都住在一间半的老房里,按照村里习俗,其中一个孙女是要招上门女婿的,而如今大孙女26岁了,还没招到女婿,李婆婆急得不行,有几次别人介绍的男朋友到她家看到70平方米的老屋,基本都望而却步。因此,去年“三改一拆”时,李婆婆尽管舍不得老屋,但最后还是做了拆的决定。

    “为了孩子,我们眼下多吃点苦,受点累,也乐意。”看着身边19岁的孙女,李婆婆乐呵呵地和记者说道。

    “做通老人的工作,也就做通了整个村子的工作,而老人们只要儿女好,啥事都会答应。”在村里做了大半年工作,王满良也摸出了自己的套路。

    说起村里旧事,老支书陈军新叹道:“以前村里年轻人讨老婆,因为台门太小,女方嫁妆都抬不进来。”


借东风,村庄旧貌换新颜


    让旧村换新颜,并非“拆旧房、盖新房”那么简单。村民盖房子用的建筑材料、装修物资等,谁家不到位,都会拖了整个村子的后腿,为了不让整个村子的改造进度被拖,大战乡政府工作人员还忙着帮村民联系购买物资。

    村里有多名孤寡老人,新村落成后,没地方投靠亲友的老人,村里还特地为他们盖了一幢老年公寓,除了村里安排人手照顾老人外,孤寡老人们还可以互相有个照应。

    经过近1年的努力,今年6月开始,村民陆续搬进了自己的新房。

    现在村里实现了路面硬化、亮化,而村里原本家家户户散养的牲口,也都搬到了对面山上,实现集中养殖。同时,在大战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该村成立了公司,开始发展农家乐,目前,土地流转等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下一步,该村将加强对村民的培训,组织引导村民兴办农家乐,增加村民的收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