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城同创 > 各地动态
试论“中国山水画城市”的建设路径

发布日期:2014-12-31 访问次数:


    吸收中国山水美学思想,将中国山水诗词、山水画、古典园林等艺术形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构建和谐、自然、合理的旅游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县域生态旅游发展的精神指南。本文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提出“中国山水画城市”概念,阐述其内涵及特征,指出构建路径。

一、“中国山水画城市”的内涵

    中国山水画所代表的中国山水美学思想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县域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南。人与自然双向的融合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向,中国山水画人与自然的融洽统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为人们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的旅游模式有着显著的意义。“中国山水画城市”从古代山水画中提取古人思维及认知方式的价值,探讨一种基于中国传统“山水”概念的现代旅游城市建设理念,其应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体,吸收中国山水美学精神,通过挖掘、修复本身自然山水条件,有机整合景区结构和空间布局,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中国山水画城市”的主要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山水画中作为主体的山水元素是一种多维的表现形式,涵盖了自然山水、人工建筑和人的活动,身具静、动两态的变化,是将自然与人的主观感受相结合,使自然与人达到趋同合一的精神状态。“中国山水画城市”最主要的特征应为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景观之间的协调、动静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二)融情于景的布局构造

    “中国山水画城市”建设应具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环境规划思想。在自然景色的天趣中,注重提炼和熔铸,呈现出的美比自然山水更加集中精巧。根据真实的自然山水之变化,按照表达主旨对客体景观进行选择性的纳入,强调“人”这个主体因素在自然中的体验与感受,截取最美最纯粹的安排到画面之中,这是中国山水画理想化的表现,也是“中国山水画城市”高于自然美的艺术美。

    (三)怡情山水的人文追求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种视觉化表达,山水画除了自然景观的描绘,还必须具有画者的情感诉求和感性认知。“中国山水画城市”赋予了作为旅游客体之一的自然山水以灵魂,人们在怡情山水的同时也赋予了自然山水以文化内涵和人文追求,如绘画般的意境美使城市有“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的景象,意蕴悠长深远。

三、“中国山水画城市”的构建路径

    (一)取与舍

    生活在“水泥森林”的现代人都有回归自然的内在渴望,经由体悟山水意韵来实现旅游主体的精神追求,符合“中国山水画城市”的功能诉求。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告诉我们,回归自然的规划理念应当成为现代旅游城市构建的设计导向。以永安溪绿道综合开发为例,要根据仙居地形地貌特点,形成一主多辅的“叶脉型”绿道网结构,结合绿道的服务范围、使用频率等特点,对县域绿道进行等级上的划分,分清主次。

    (二)主与客

    建设“中国山水画城市”,需要同时兼顾旅游这个互动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充分重视文化内涵。对旅游主体即游客而言,领略一个景区的外在与内涵,可以激发其旅游的兴趣,提升旅游鉴赏能力和品位,提高旅游质量。对客体而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展现山水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山水。建设“中国山水画城市”应集中优先开发大神仙居景区,打造“壮美神仙居”名片,构建“山、水、林、古、月”特色景区框架。

    (三)表与里

    山水盛景的魅力绝不仅仅表现于其外在形态,发掘山水文化不应仅停留在建森林公园、搞摩崖石刻、开山路、修凉亭等物质实体层面,而应当由表及里,深入发掘蕴含在山水及其文化中的精神资源。在以“中国山水画城市”创建为主题的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发掘山水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以何种方式与游客分享对当地山水文化的体会等问题。以仙居宗教旅游文化发展为例,它不仅有利于打造仙居“中国山水画城市”品牌,带动旅游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宗教旅游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