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群 > 仙居县人民法院 > 法院文化 > 廉政广角

《论语》中的倡廉思想


发布日期:2013-11-26 16:52 访问次数:

 

《论语》中的倡廉思想

儒家思想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廉政思想,这既是形成传统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建构当代廉政文化的重要源泉。《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有着丰富的倡廉思想。重温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讲,《论语》中的倡廉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贵有道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教导人们,富贵要取之有道。有德君子向往富贵,但决不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取得它;时刻想抛弃贫困和卑贱,但决不用不正当手段来摆脱它。孔子还坦然明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对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看得如同天边的浮云一样轻。与其“不义富且贵”,宁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种固守本心的坚定态度,是守廉的根本。

孔子对违背道德准则寻求富贵,助纣为虐的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的财富超过了鲁君,而冉求听命于季氏,仍然不断替他搜刮,使他聚敛更多的不义之财。孔子闻之,怒斥冉求“非吾徒也”,并号召弟子们大张旗鼓地声讨他。

二、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指出,要成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就应该见利思义,而不应该见利忘义。见利思义并不是否定个人利益,而是利用正当手段,在不损人、不害公的前提下来取得个人利益,甚至为了不损人、不害公而牺牲个人利益,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大义。《论语》中还旗帜鲜明地肯定、赞扬了“行不由径”,即办事不走后门的行为。

三、尚俭戒奢

俭约是廉的内涵之一。《论语》从多方面论述了俭的重要性,大力倡导俭约,反对奢侈浪费。

俭是礼的根本要求。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明确回答:“大哉问!礼,与其奢,宁俭。”礼的根本是杜绝奢侈浪费,坚持朴素节俭。

俭是为官之道。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把节约政府开支作为治国之策提出来,把节俭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与国家兴衰、政权存亡联系在一起。凡立志报效国家者,必须懂得节约开支,减少税赋,爱惜民力,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

俭是美德。孔子推崇俭朴的生活,“饭疏食”,“在陋巷”,“居陋室”而不移其志,不改其乐。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即孔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取得别人的恭敬与信任的。孔子还阐述了俭与奢对人的品德的影响:“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奢侈挥霍会导致人的品格降低,狂妄而不谦逊;俭朴节约有时会显得简陋寒酸,但可以让人固守本心,不忘进取。因此,宁肯寒酸一点,也不奢侈。

《论语》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孔子把人们的生活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有益的;一种是不健康的有害的。他明确提出:“益者三乐是乐节礼乐,乐道人善,乐多贤友,益矣。损者三乐是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乐于用礼乐陶冶自己,乐于称道别人的好处,乐于多交贤德的朋友,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自身修养的;嗜好吃喝宴乐,对身心健康和自身修养是有害的。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戒除“损者三乐”,弘扬“益者三乐”。

四、察廉示廉

古文中的“廉”字含有考察、查访的意义。考廉、查廉自古以来是一个难题。孔子告诉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廉洁操守的办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考察一个人,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了解他的所作所为,看他干些什么;仔细观察他安于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嗜好,以什么为乐。这样,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就掩盖不住了,他的思想就可以掌握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味相投的人才能经常来往。一个人的交往圈可以反映他的思想道德倾向。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其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判断一个人廉洁与否的主要依据。一个人的嗜好,集中反映他的价值追求。一个沉迷于奢靡生活的人,很难有高尚的价值追求。这就提醒我们,要守廉就应该慎交友,交贤友;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戒除不良嗜好;时刻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论语》对如何倡廉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一是教育倡廉。“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要彰扬那些廉洁的人,使大家向他们学习;教育那些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的人,使大家引以为戒。这样,人们就会互相勉励,积极向善了。二是“举直错诸枉”。要举荐任用清正廉洁的人,把他们安排在重要岗位,让他们来管理、影响那些不正派的人。这样,可以发挥用人的导向作用,树立人心向廉的好风气。三是“子帅以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廉洁的政风要靠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廉政,那些不廉洁的人就很难站住脚了。


信息来源: 仙居县人民法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