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弘扬本土历史文化 打造仙居十张靓丽名片
| ||
| ||
县政协主席会议关于 《挖掘弘扬本土历史文化 打造仙居十张靓丽名片》的建议案 (年5月17日政协第八届仙居县委员会第三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 中共仙居县委、县人民政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县历史文化厚重,区域文化独特,切实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和个性魅力,对于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促进科学跨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县政协主席会议把“挖掘弘扬本土历史文化,打造仙居十张靓丽名片”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组织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现将经审议后的建议案报送,供决策参考。 一、我县历史文化遗产概况 仙居是灵江流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早在7000年前,先人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建县,立县至今有1600多年。在几千年的悠悠岁月中,先人们创造出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儒释道文化、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史前文化积淀深厚。下汤遗址距今6-7千年,已被收入历史教科书,作为中华民族江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典型。据有关专家初步考证,其历史比河姆渡和良渚文化更悠久。县内发现的岩画群总面积约,规模为东南沿海和华东地区最大。西门村发现的商周时期石棚墓被编入国家文物局的《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 儒释道文化源远流长。儒学方面,我县始建于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的桐江书院在浙江颇负盛名,宋理学大师朱熹曾多次在桐江书院讲学,并送儿子到桐江书院就读。唐会昌四年(844年)仙居出了台州第一位进士项斯,至清末仙居中进士者计有328人。历史人物吴芾、陈仁玉、柯九思、吴时来、应大猷、翁森、吴坚等影响较大。佛教方面,鼎盛时期全县有大小寺庙堂庵近300所。石头禅院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江南最早寺院,寺旁摩岩石刻大“佛”字,为至今发现的全国最大的佛教摩崖石刻。近现代我县在国内宗教界富有盛名的僧人不少,如著有《佛教浅说》并曾当选为省佛协理事长的释醒心,曾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静权法师。道教方面,我县有号称道教第十洞天的括苍洞、第二十八小洞天麻姑洞和第十福地的丹霞洞,道家太极真人徐来勒、太极葛仙翁葛玄等十三位传说人物都曾来过仙居或在此修炼,“沧海桑田”、“东海扬尘”等成语出自这里的神仙故事。 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纯朴勤劳的仙居人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包括时令节日、文体技艺、婚丧寿礼、饮食习俗等。如时令节日有春节、送年意、热节和冷节、做月半、十五夜“间间亮”、谢年等;文体技艺有舞龙、跳狮子、鲤鱼跳龙门、皤滩花灯、迎鼓亭、唱秧歌、庙会等;婚丧寿礼有哭嫁、哭丧、羊头包、送洞房、送新郎鞋、点蜡、打灯、做“更饭”等;饮食有八大碗、咸酸饭(粥)、莳粉拉、米浆筒、过年猪等。此外,在餐风、建筑、禁忌、礼教等方面也具有独特风格。 商贸文化交际融合。历史上,仙居是浙东南沿海连接浙西南腹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境内永安溪水道和苍岭古道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浙东盐道,繁荣的商业活动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大量非当地的文化形式、体裁融入了仙居的文化生活,使仙居文化不断丰富多彩,在独具一格的皤滩文化群落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二、我县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 县委、县政府不断重视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了三次历史文化普查,特别是2007年开展的为期五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上掌握了仙居历史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申报和认定了一批文保单位和文保点,申报和公布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皤滩古街、高迁古民居等一批古建筑和古遗址得到了保护和利用;同时,有关部门和一些民间组织重视地方史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与我县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与兄弟县市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利用相比,我县的本土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本土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处于粗浅无序状态。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士对本土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研究,致使我县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处于自发分散、粗浅无序状态。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模糊,如石头禅院历史、蝌蚪文研究等需进一步深入;仙居民俗风情研究处在星星点点上,如再不抓紧研究保护,就将消失殆尽;很多与我县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挖掘研究工作尚未开展,如杨梅文化和工艺品文化的挖掘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具有史前文化典型的下汤遗址挖掘研究工作迟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经费支持保障不够,本土书籍史料没有得到很好地整理利用,如民国李镜渠荟萃仙居历代乡贤经典的《仙居丛书》、记载仙居方言的《尘饭涂羹》和描写仙居古建筑、古道、山系等的《李芳春笔记》都几乎绝版。 (二)本土历史文化处于毁损消失危险境地。由于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文物古迹遭受严重的自然损坏及人为破坏。如缺乏保护,岩画受到严重腐蚀;缺乏城市保护规划,东门古街被居民私自改建;缺乏认知,一些古代宗祠被出租用于木材加工、工艺品制作;缺乏管理,一些文物被贩卖偷盗等,损坏严重。非物质文化传承主体出现老龄化倾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朱溪九狮图,从制作工艺到艺术表演,所能操作的仅剩3人,其中年龄最小者已经68岁;同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彩石镶嵌也面临相同困境。此外,我县语言有声数据库建设滞后,民俗风情方言消失加速,很多方言俚语面临失传之忧。 (三)本土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应用未得到重视。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缺乏专门的有形化展示平台。历史文化和旅游没有有机结合,在道路命名、建筑风格、景点开发、农家乐兴办、导游词编写等都没能很好地展示仙居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不够,一些传统工艺没有进行市场开发,如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称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深受游客欢迎,但没有找到规模化生产方式,形不成花灯产业。 三、弘扬本土历史文化的建议意见 弘扬本土历史文化,打造仙居靓丽名片对于增强仙居文化软实力,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领导,实施系统全面的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工程 挖掘研究是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没有挖掘研究就没有保护利用,更谈不上发展弘扬。建议成立仙居县本土文化研究会,作为全县文化研究综合协调机构,会长由四套班子一位领导担任,负责协调具有研究职责的县文广新局、文联、宗教局及其他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分清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糟粕,明确研究方向、落实工作分工,系统开展本土文化挖掘研究工作。要及时发现组织社会上热心历史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参加各类文化研究机构,开展挖掘、研究和弘扬工作,合力推进本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 (二)强化保障,积极推进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工作 1、制定规划,保障本土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要制订仙居本土历史文化发展规划,把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挖掘研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规划要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近期重点历史文化项目的挖掘研究工作提出具体时间任务表;规划的实施要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落实任务,系统推进,分类实施。 2、完善机制,加强本土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要把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要出台严格的保护规定,把文保列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涉及文保的项目建设,必须经文保部门审核同意;要制定重点文保单位的详细性保护利用措施,不仅重视文物本身的保护和维护,还要重视文物周边环境的保护;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抢救濒临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 3、加大投入,为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必要保障。要尽快出台《仙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奖励办法》、《仙居县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等相关政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县财政要设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以保证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4、培养人才,为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智力支撑。支持现有文化研究人才,为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在办公场所、历史资料查找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及时发现激励县内外有志于研究仙居历史文化的人士,开展研究工作;对研究成果要支持出版、积极应用,并对研究者予以必要的激励。 (三)突出重点,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1、打造下汤遗址名片。我县下汤石器时代遗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我县文化瑰宝,也是探索和研究先民活动和原始文化的重要线索,它的保护开发意义重大。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的原则,在重视保护好现有原址的基础上,及早规划,分步稳妥地进行遗址开发;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保护开发氛围;努力筹措资金,积极向上报批项目,争取早日进行科学挖掘;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对遗址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研究,努力争取尽早建成下汤遗址博物馆,把下汤遗址打造成一个像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一样对外展示仙居的重要文化品牌。 2、打造无骨花灯名片。起源于唐代的针刺无骨花灯为仙居赢得了“花灯之乡”等一系列美誉,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县对针刺无骨花灯挖掘研究虽然比较充分,但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要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实行“政府协调扶持、协会管理运作、企业主攻市场”模式,走出一条仙居无骨花灯保护传承的新路子。政府要出台花灯传承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对从事无骨花灯开发的企业予以必要的扶持;要成立由从事无骨花灯制作的民间艺人共同组成的仙居花灯协会,承担仙居无骨花灯保护传承的具体任务;花灯制作企业要在保护其手工传统制作工艺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改进仙居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开展批量生产,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与效益,使无骨花灯进入各类市场销售。 3、打造杨梅文化名片。我县杨梅栽培历史悠久,是“中国杨梅之乡”,杨梅种植面积全国最大。目前仙居真正能享誉全国的品牌就是杨梅,要不断提升这一品牌,把杨梅文化融入杨梅产业,以梅为媒,打造仙居杨梅文化名片。要树立危机意识,持之以恒地重视杨梅质量问题,不断提升杨梅品质;大力挖掘杨梅的种植文化,开展杨梅树普查工作,及时对明代杨梅树等古树进行保护;政府要给予土地、政策支持,建设杨梅产品文化园,集中展示杨梅起源、品种资源、杨梅酒业、科技创新等相关文化内容;要继续开展杨梅仙子、杨梅王评选等活动,不断完善充实杨梅节文化元素。 4、打造工艺文化名片。我县是“中国工艺礼品之都”和“中国工艺礼品城”,工艺礼品行业是我县工业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工艺品在设计、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充满着文化元素,但是一直来被人们忽视。应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工艺文化元素,打造工艺文化名片。要将工艺品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扶持,借助现代科技、艺术手段使传统工艺文化资源获得再提升;拓展产业外延,逐步融入旅游、养生保健、影视等文化元素,提升附加值;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对企业名、优、特、精品的培育、评定和宣传,放大名牌效应;建设集工艺品文化传承、展示、学习交流、收藏鉴赏等功能于一体的工艺品博览园,挖掘弘扬工艺文化内涵。 5、打造儒释道文化名片。继续加强以桐江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研究,进一步挖掘佛道文化,发挥优势,积极打造仙居儒释道文化名片。以东区二期项目扩建江南第一古寺---大兴寺(石头禅院)为契机,建设中华大“佛”字文化博览园,打造全国最大药师佛道场,构建江南佛教祖庭;积极创造条件,在广度修建高级禅修学院,作为弘扬佛学的基地,提升仙居知名度;继续推进道教括苍洞(凝真宫)修复工程,充分运用其“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的社会影响力,丰富县域文化内涵。 6、打造商贸文化名片。我县商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点在皤滩古街、苍岭古道、东门街区展示。要进一步挖掘皤滩文化群落中独具一格的商贸文化,充分展示皤滩古代市面风光;以举办苍岭丹枫节为载体,展示千年盐道文化;按统一规划、修旧如旧原则,恢复东门古街区历史风貌。 7、打造仙乡民俗风情旅游名片。不断增加旅游业历史文化内涵,让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不断融入旅游业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之中,使历史文化成为仙居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使旅游业焕发出独一无二的本土文化魅力。要围绕“仙”字文章,建设一批仙乡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展民俗风情娱乐演艺活动;在城市景观建设、景区建设、景点命名、导游词讲解、农家乐等旅游元素中融入本土历史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层次。 8、打造“仙居酒”文化名片。 我县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积淀深厚,与酿酒相关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美丽传说流传至今;“ 9、打造“山黄鸡”文化名片。仙居三黄鸡,在国家农业部权威典籍《中国家禽志》一书中排名首位,被誉为“中华第一鸡”,曾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钟爱,列为贡品,“三黄鸡”的名字由朱元璋钦赐。我县的三黄鸡产业化初具规模,品牌也颇具知名度,在2009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仙居鸡品牌价值为7.23亿。要注重品牌建设,将三黄鸡的养殖历史、制作工艺、传说故事等文化融入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将三黄鸡作为本地重点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仙居三黄鸡知名度;出台政策,加大补助力度,进一步扶持三黄鸡产业的发展。 10、打造仙居饮食文化名片。仙居饮食粗犷、朴实、丰富、奇特,有其县域文化特色。要多渠道、多形式,挖掘、开发地方菜肴,保护、宣传民间美食,打造以仙居“八大碗”为重点的民间特色餐饮品牌;通过起好民间菜肴的名称、整理民间菜肴传奇故事、改进民间菜肴器皿和装盘技术、讲究民间菜肴的搭配等形式,提升民间特色菜肴文化含量,增强民间特色菜肴市场推广价值。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