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扎实做好农房改造工作 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意见
| ||
| ||
仙居县人民政府:
2010年9月2日,政协仙居县七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在听取县政府副县长李起福同志关于我县农房改造工作情况的通报后,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常委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就扎实做好农房改造工作提出了不少的建议意见。现结合调研和讨论情况,将有关建议意见整理报送,供决策时参考。
一、我县农房改造工作推进情况
去年6月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房改造工作积极推进。一是建立了工作机构。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人员组建了指挥部。乡镇(街道)、村两级也相应建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人员分工和工作职责。二是出台了相关政策。县委、县政府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规划局等部门也相应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的实施细则》。三是创新了工作机制。在建立管理、培训、信息考核、督查等一些列制度的同时,创新建立了“五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个试点村都安排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县级联系部门、一个乡镇(街道)工作组、一名后备干部、一名国土建设专业人员。此项工作制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先进典型进行了介绍。四是狠抓了工作落实。一年来相继开展了“农房改造百日会战”和“农房改造攻坚年”活动,召开了10多次县级层面的各种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组织人员到重点乡镇及试点村开展督查,切实做到了“半月一检查,一月一通报”。同时,制定了专项考核细则,将此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五是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来,我县共启动了76个试点村,拆除旧房6800间,完成农房改造3989户,全县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530亩,宅基地复垦468亩,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
二、我县农房改造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农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根据调研情况看,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认识问题。一是一些部门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农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有的认为农房改造与本部门关系不大,主要是农房办的事情。主要表现为服务还不够主动,项目报批速度不快,部分报批费用过高,水、电、电信、电视等服务跟进慢等。二是乡镇(街道)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农房改造工作涉及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工作难度大,一些乡镇(街道)干部心存畏难情绪,工作也是迫于考核的压力,为了应对考核,导致试点村选择和一些政策执行的不科学。三是村民意愿不统一。对于农房改造工作,从试点村来看,村干部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村民建房意愿复杂多样,部分农户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一些老人和困难户。例如2009年7月份朱溪镇后塘村被列为第一批农房改造试点村,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但由于村民中的老人和绝大部分在外务商人员无意建新房,困难户建不起新房,导致该村农房改造工作无法开展。
(二)规划问题。一是县域有关的总体规划缺乏。目前我县共有20个乡镇(街道),723个行政村,数量多。但我县还没有关于县域村庄布局、人口集聚和移民等方面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房改造工作,影响试点村选择,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二是村庄规划科学性不够,建筑风格比较单一。许多村庄规划没有根据各村地形地貌来编制,采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千村一面,甚至出现一村规划直接套用另一村规划的现象。三是新旧规划无法衔接。2006年,我县许多村庄已经编制了新村规划,并经县政府发文批准,当时新村规划要求人均建设用地原则上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而且规划有效期只有5年。许多村编制规划花去10多万元,这对于大多数集体经济空白的村来说压力很大。而此次农房改造规定人均建设用地原则上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这就导致了2006年编制的规划无法实施,而要重新编制新村规划又要花费一大笔资金,许多村对此意见很大。例如清口园村2006年花了18万元编制了新村规划,而现在如要进行农房改造又得花钱重新编制规划。
(三)资金问题。一是很大一部分农户经济困难,无钱造新房。据了解,按照目前造价,一户人家建造一座新房需15万元左右,若加上简单装修共需20万元左右,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筹资相当困难,许多农户为建新房而举债。为解决贫困农户建房资金困难问题,县信用社出台了《仙居县农村信用社合作联社农民住房改造贷款试行办法》,允许3-5户农户进行联保后予以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上很困难。二是绝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困难。农房改造中涉及到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由村集体筹资解决。由于我县绝大多数的村集体经济困难,根本无力建设和维护公共基础设施。在调研中了解到有许多村负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来进行农房改造工作,将严重拖垮村集体经济。三是政府补助资金到位慢。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政府每年仍安排了3000-5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房改造工作,但与周边县市区比较,补助资金较少,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我县对农房改造的各种补助到位较慢。
(四)政策(执行)问题。一是“一户一宅”政策实施困难重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农村建房管理薄弱,“一户多宅”现象十分突出,这部分人在村里多属强势群体,导致“一户一宅”政策的执行难度很大。另外,我县除农房改造试点村外,其余村庄对“一户一宅”政策执行不是很到位,这不利于农房改造工作的开展。二是“大中小户”政策执行不够灵活。该政策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分大中小户,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控制村庄规模,增加复垦面积,一些乡镇、村出现了“一刀切”现象,没有长远考虑农户的人口增加、以后分户等问题,没有留足发展余地,这就很可能导致以后这类农户因为住房紧张进行违建。三是政策没有因地制宜。农房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县各类乡镇(街道)情况不一,有的山区乡镇并不太适合开展此项工作。农房改造进行任务分摊,设置改造时间限制,这就导致有的乡镇为了应付考核,不得不考虑选择规模小、矛盾少的村作为试点村进行改造,而这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三、做好农房改造工作的建议意见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扎实推进农房改造工作。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到农房改造工作是一项促“三农”、惠民生、管土地的战略举措。认识到当前是推进农房改造环境宽松、政策实惠的好时期,要牢牢把握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相关部门要以服务工业的态度来服务农房改造工作,减免报批费用,提高审批效率,及时跟进各种配套服务。各乡镇(街道)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打消应付心态,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街道)、各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不违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灵活变通,扎实推进农房改造工作。同时,要加强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二)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着力解决农房改造工作的资金困难问题。一是要整合项目,集中投入。县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各部门统一报送各种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及资金补助情况,把相关的项目和补助资金集中投入到进行农房改造的村庄,以发挥支农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强农户贷款政策的可操作性。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开展林权抵押、农村宅基地抵押等贷款方式,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三是要加大级差排基工作力度,增强村集体经济。四是政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投入,并保证补助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三)加强规划,因地制宜,确保农房改造工作的科学性。一是要编制好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人口集聚和移民规划》,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农村居住点数量、布局和规模,积极培育中心镇、中心村。要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为农房改造试点村选择提供基础。二是村庄规划要注重历史文化古村的保护与村庄个性的体现,做到一村一貌、一村一景,避免千村一面。要依托各村庄原有生态资源、文化风貌等禀赋把农村产业发展和村庄改造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批体现原有风貌、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新村。三是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建设规划部门与国土部门要紧密配合,避免出现规划不可实施现象。四是新的村庄规划编制要考虑与原有规划的衔接延续问题,尽可能减少新村规划修编的费用。五是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农村实际规划楼高。要考虑新村老年公寓、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
(四)完善政策,分类指导,确保农房改造工作顺利进行。要在第一批农房改造试点的基础上,抓紧总结经验教训。根据上级要求,从仙居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当前农房改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完善政策。同时要严格管理,确保相关政策科学执行。要开展全县性清房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今后要在全县加大执行力度,严格实行“一户一宅”政策。在分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户人口增加、以后分户等问题,为此留足发展空间。要因地制宜,做好分类指导工作,积极创新农房改造方式,探索山区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和中心村、中心镇立改套模式。要站在全县全局角度,根据各乡镇(街道)基本情况来定目标、定任务,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确保农房改造工作有序推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