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索 引 号 | 11331024002681284J/2010-6163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日期 | 2010-04-12 | 发布机构 | 县统计局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
仙居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仙居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是我县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最具挑战性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按照“危中求机、危中求进、危中求胜”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克难发展、借力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合力发展等一系列工作举措,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克难攻坚,经济运行经历了下降、企稳、回升三个阶段,逐步朝积极方向转化,经济触底回升的态势得到巩固和确立,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共进的发展局面。
一、综合
全县经济企稳回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行业发展更趋协调,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2.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5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6.97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7.23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9:45.3:43.8调整为10.5:44.6:44.9。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6927元,比上年增长8.4%。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交通运输和粮油物资储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8.04亿元,比上年增长57.6%。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2009年,我县紧紧围绕建设“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个工作目标,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格局。被列为台湾农民创业园、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农产品质量管理提升试点县、全省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唯一试点县。2009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其中,农业产值8.98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1.22亿元,增长0.7%;牧业产值2.81亿元,增长2.8%;渔业产值0.31亿元,增长14.5%。
2009年我县加大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20324公顷,比上年下降8.4%;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0.56万吨,比上年下降6.5%,但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达346公斤。效益型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蔬菜总产量达15.17万吨,水果8.0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9.5%。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4.7公顷,当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396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中略增。全年肉类总产量1.33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全年出栏生猪10.52万头,比上年略减,年末生猪存栏9.79万头,比上年增长1.2%;家畜存栏95.27万只,比上年增长0.3%,家畜出栏161.02万只,比上年增长42.4%。
渔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746吨,比上年增长8.4%。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水利投资0.91亿元,完成土石方399万方。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0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9%。
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造建设农房3604户,盘活农村建设用地503亩。完成45个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建150个短途客运线路站牌站亭。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参保率达87%。下山移民2059人。改造通村公路163公里,完成16公里联网公路建设和20公里县道大中修工程。完成5座省强塘工程建设,除险加固山塘水库15座,整治河道13公里。解决了43个村1.7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在一系列保稳促调政策措施的有力提振下,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工业生产在年初低位运行后稳步回升,医药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仙琚制药成功上市,橡塑行业、新增行业和转型企业快速发展,经营效益逐月向好,结构调整成效初显。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98亿元,比上年增长9.9%。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重工业产值2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完成轻工业产值52.47亿元,比上年增长6.5%。2009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22大行业中15升7降,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2.7%,橡胶制品业增长32.2%,塑料制品业增长24.4%,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萎缩,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9%。行业结构得到优化,医化、工艺品、橡塑、机械、有色金属五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上年的37%、27.6%、9.8%、2.1%、7.7%调整为42%、22.2%、11.7%、2.1%、3.2%。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13家,比上年净增31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有16家,比上年增加3家。
医药行业、橡塑行业、新增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的主导力量。医药、橡塑两大支柱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4.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3.9%。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3.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新增产业整体运行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中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四大新增行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9.1%、24.3%、15.4%、37%。
经营效益稳步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39亿元,比上年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4.18%;利税总额7.53亿元,增长13.2%,其中利润总额4.17亿元,增长23.6%;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217.6分。
建筑业稳步发展,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31.1%,房屋施工面积216.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1%,房屋竣工面积130.3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6%。建筑企业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全年建筑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17.46亿元,比上年增长4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新兴产业的投入,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我县全方位开展大招商,选派28位干部赴外地挂职招商,在县内外举办11场大型招商推介会,共签约项目95个,其中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到位资金7亿元,20家企业已开工建设,确保了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9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9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工业性投入1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21亿元,比上年下降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2.4%。商品房施工面积52.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7%;竣工面积1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商品房销售面积26.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5.65万平方米,增长128.9%。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县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7.37亿元。其中诸永高速公路仙居段已具备通车条件;经济开发区框架初步形成,被评为“浙江省最具投资价值工业园区”之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经国家批准;35省道田市至湫山段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110千伏船山变投入运行、巧胜变开工建设。盂溪水库项目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核,朱溪水库项目建议书通过中咨公司评估。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77亿元,截止年底,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达1688.8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19.28公里,高速公路105.68公里。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7486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0%;完成货运周转量3102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0%。
邮电通信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实现邮电业务总量7.37亿元,比上年增长5.1%。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9.7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79万户,比上年增长7.2%。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2.95万户,比上年增长22.9%。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全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城乡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9.57亿元,增长15.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69亿元,增长10.8%。城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县城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5.30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4.8%。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3%、7.9%和5.3%。汽车、高端科技产品、时尚消费品、更新换代产品成为消费热点。热销商品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09.3%,服装鞋帽类零售额增长7.9%,家电类零售额增长11.7%。
旅游业以“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为目标,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为主线,围绕“新天仙配”游、“江南仙境”游、油菜花节、杨梅节、向日葵节等生态休闲游三大品牌,强化规划引导,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县各景区(点)共接待国内游客4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实现门票收入39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旅游总收入1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七、对外经济
面对外需萎缩的不利局面,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保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总额318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在出口企业中,生产企业自营出口17673万美元,增长8.5%;三资企业出口10498万美元,增长2.7%;外贸公司出口3647万美元,增长5.4%。在出口产品中,医药化工类12407万美元,增长21.6%;工艺美术品类18402万美元,下降2.9%。
传统出口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新兴市场出口良好。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达2117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6.5%,其中对欧盟出口额11853万美元,增长1.4%;对美国出口额7568万美元,增长6.0%;对日本出口额1752万美元,增长5.2%。对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良好,出口额达1300万美元,增长14.8%。
全县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关键环节,着力引进对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全年审批增资项目3个,总投资1320万美元,协议外资308.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5万美元,增长283.3 %。新增12家进出口经营行为规范企业、11家海关A类企业。
八、金融和保险业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切实将信贷资金投向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重点领域,有效提升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2.26亿元和80.14亿元,比年初增加31.67亿元和19.32亿元。保险业务稳定增长。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R&D经费支出4225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51%,与上年持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7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件。全年专利授权210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我县被确认为甾体药物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城关四小迁建工程进展顺利,县职业中专实训大楼完工。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展。教育质量成绩显著:2009年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初升高比例93.9%,高考上重点线人数升至全市第五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91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3所,单设初中9所,小学59所,特教中心1所,电大和教师进修学校各1 所。在校生67621人,其中普高6865人,职高4851人,初中18915人,小学36846,特教144人。全县专任教师363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系统围绕全县中心工作,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挖掘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依法加强文化市场建设管理,促进城乡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文物、古迹发掘、抢修工作得到加强。文艺创作取得可喜成果。2009年,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机构各1个。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站举办展览54次,组织各类文艺活动343次;图书馆总藏书12.76万册,书刊外借4.68万册次; 全年新华书店图书发行量538.16万册,图书销售额2665万元;艺术表演场所演出49场,观众4.9万人次。
广播电视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有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机 3部。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发射机1部,乡镇广播电视站8个。仙居电视台全年自制电视节目1285小时。仙居人民广播台自制广播节目5765小时。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0.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有序推进。全县电视综合覆盖率100%,覆盖人口48.60万人。广播覆盖率100%,覆盖人口48.60万人。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12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各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0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64人,其中医生820人。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4322人,参保率达84.5%。第二轮农民免费体检率70.7%。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全民健身活动迈向长效化,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2009年,我县举办综合运动会2次,单项比赛8次;举办群众体育活动29次,参加人数达4840人次。我县运动健儿共取得省级冠军15个,在省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上名列全省第九。
十一、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西门片区改造继续推进,完成西门横街、西门街西段道路建设。仙居新区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完成环城南路改造,基本完成省耕路改造、穿城南路一期、西二路南段和西三路南、北段建设和盂溪大桥至东门大桥的盂溪两岸治理,改造8个交通道口。新增绿化面积12.3万平方米,新设置车位1200多个,实施了世纪新村配套设施工程。铺设污水管网7.6公里。新增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 57.4公里。横溪镇供水工程完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有所好转,我县被命名为“浙江省文明县城”。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启动永安溪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三废银”行业污染专项整治、规模以上企业废水达标专项整治通过市级验收。2009年我县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40吨,比上年下降1%,二氧化硫排放量745吨,比上年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0.4619吨标煤,比上年下降6.6%。
年末有环卫从业人员383人,道路清扫保洁面积176万平方米,全年生活垃圾简易填埋4.9万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县出生人口5904人,出生率为12.06‰,死亡人口3122人,死亡率为6.37‰;本年净增人口4058人,自然增长率为5.68‰,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920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990人,比上年增加974人(公安口径)。
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全县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全县新增就业3870人,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1146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3.9%。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农民培训7265人,转移就业1887人。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6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6元,比上年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22元,比上年增长9.3%。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衡量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为0.273 ,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6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25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08元,增长13.2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3.4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3%。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6.9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66平方米,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明显(见表)。
2009年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2656人、38216人、82026人、7292人和27759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12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168元提高到187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22元。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县低保对象5494人,其中城镇302人,农村5192人。全年支出保障金641.4万元,比上年增长8.5%。年末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院1所、光荣院1所、城乡养老服务机构12家、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站1个,拥有床位1545张,收养人员416人,救助121人次。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信息来源: 面向企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