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建勋●第一章 德厚流光
| ||
| ||
第一章 德厚流光 第一节 家传厚德 大明朝成化丁未年六月初八的晚上,万簌俱寂。夜空中只有月牙和朗星作伴,原野上飘荡着熟睡的芬芳。子夜时分了,当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最享受的时刻。然而,在地处仙居县东部、滔滔不绝向东流的永安溪下游,本县那个最大的河谷平原上,有一户人家,此刻最享受的却是:一个新生命降生到人世,用他那稚嫩的第一声,划破了子夜的寂静,这个婴儿,他年成长后的经历,也就是本书即将介绍的主人公——应大猷。 这户人家是耕读之家,祖上是宋乾德年间从永康灌田迁徙到仙居县庆云乡( 现为下各镇)甘露里下角村的应氏。相传在三国吴赤乌元年(238),有道士葛元在括苍洞炼丹,因有庆云甘露之瑞,故以庆云名乡,以甘露名里云。 庆云乡位于仙居东部,辖浮都、斑溪、甘露三里;东于台州府郡临海接壤,南于归仁乡(现为双庙乡)为邻,西南于大战乡隔溪相望,西北与仙居县城相连。境内括苍山脉横亘东南,永安溪、括苍溪、朱溪港纵横贯穿,由于庆云乡地处永安溪下游,上游洪水带来的泥沙在此地不断淤积,天长日久形成了仙居最大的冲积性平原,也算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仙居粮仓”之称。 应氏一族落户仙居的始祖是傅岩居士,在庆云乡甘露里下角村已子嗣相传了十几代,已是地地道道的仙居人了。这下角村村名的来历,源自一个传说:远古时期有条兴风作浪的恶龙,经常奋角发威,使云天变色、暴雨成灾,淹没大片良田,害得一方百姓不得安宁。 庆云乡境内有座括苍山,山上有位大仙,道行深、法力大,决心要为民除害。四乡百姓也十分怨恨恶龙,纷纷举起锄头、棍棒,敲起面盆、锣鼓等各类响器,为大仙战恶龙呐喊助威。 大仙战恶龙,愈战愈勇,待恶龙乏力喘气之际,大仙一剑削向龙角,斩断了恶龙借以扬威逞凶的龙角。百姓们连声欢呼:“龙角落下来啰!龙角落下来啰!” 失去龙角的恶龙拖着尾巴头扎进深潭化成一条溪,因为大仙收服了这条龙,就命名为永安溪。掉下龙角的地方,后人就以此为典故,把这个村庄叫“下角”。 现在下角村添丁的这户人家,当家的叫应巨,是小孩的祖父,他在邻里乡间可是个讲信用、重然诺,人有所求必有所应的急公好义之人。 有一年,洪水咆哮而来,又恰逢永安溪下游灵江段海水倒灌,洪水无法泄洪,把庆云乡泡在水里几天几夜。大水之后必有大疫,乡亲们相继染病,应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二话没说,拿出家中的积蓄,出资买药请医生,遍访病家,救活了百余人,乡亲们无不赞赏他是一个积德行善之人。 应巨的长子叫应匡,耳濡目染,从小就有好善之心。 应匡读书明理,好学上进,年纪轻轻连续通过了“县试”和“府试”,不到二十岁就通过了“百中选一”的“院试”,获得了生员(又称秀才)的资格,也就享受到大明朝给予的很实惠的减免政策:免除经济上的徭役和赋税;享有一定的政治待遇,即在县衙大堂上,生员可以以礼见官,可以不受笞杖刑及刑讯。 年轻的应匡在父德的熏陶下更是好善之人,犹为难得的是:应匡把国家补助给他在庠中(学堂)求学的廪膳(因为成绩优等享受廪米待遇,相当于今天的助学金),无偿送给家中贫困、学业艰难的同窗,让他们也能安心读书。 当时,国家取仕除了科举还有举贡,就是各地州府每年要到京城去汇报地方的工作,连带着进贡地方的土特产品,并把各方面表现好的乡贡举子一起进贡给皇上。 应匡不止一次地把举贡机会让给他人,连老父亲也觉得奇怪:“举贡是荣耀之极的事,有当官、当民之分,人人求之不得,你为何要让出名额?” 应匡认真地说:“同窗年岁大、家里贫困,读书已是很困难,哪有机会熬年头等举贡?我与他们争举贡,于心不忍。还不如让了,做做好事,心中舒畅。” 应匡分金让贡之善行,在同窗看来是高天厚德,无不争相传颂。 大明朝有规定,生员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取即为举人,具备了当官的资格。应匡“分金让贡”做好事的善举,被同窗们钦佩和传颂,传来传去,传到一位叫王存忠的举人老爷耳中。这位王存忠,家住仙居县皤滩乡万竹王村,膝下有长女,生而贤淑,待字闺中。举人老爷做梦都想为女儿选个德才兼备的好女婿,尽管上门提亲的不少,但王存忠左看右看,一个也没相中。 自从王存忠听到应匡的传闻,便找借口亲自上门考察其人,无论从应匡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家传德行以及本人品行,都符合他心中选婿的标准,真觉得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特别是他和应匡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后,更是对这位年轻秀才另眼相看,心中称奇,觉得此人配女儿最相当,可以成就一段良缘。 美满姻缘由此翻开了第一页,男是读书郎、女是贤惠妻,新婚夫妻恩爱无比。读书者,应匡身边自有红袖添香,其乐无穷;为妻者,王氏巧手做女红,飞针走线,既相伴夫君读书,又贤惠地料理着一家人的衣物穿着。 一年后,应匡长子出世,做祖父的看儿子整日手捧“四书五经”,读书不倦的样子,就给长孙取名叫大经。 今年是成化朝丁未年,眼看又轮到了举贡之年,儿媳妇王氏怀孕待产,产期大约在六月仲夏。老人应巨既为家中人丁兴旺,喜上眉梢。又在心底留有一份心思:期望今年举贡之时,应匡能顺顺当当的去应举,不要再把举贡的机会,让给他人。 那时乡里人讲究乡风民俗,每到“六月六”要演戏,“请虫王”以保佑农作物无虫害。还有一说,在“六月六”这一天翻晒东西,一日能当其他一百日的功效,凡晒过的粮食、衣服、物件等,收藏后就不会蛀虫。于是,儿子和媳妇在“六月六”那天,一边晒衣曝书,以防虫蛀,一边还互相逗笑说:“ 六月六,挂红绿。”儿子又抱起小狗,兴冲冲地到河里清洗,给它除垢灭蚤,嘴里笑嘻嘻地说 “六月六,狗洗浴。” 六月初八子夜,媳妇顺产,又给老人添了孙子。老人觉得这个媳妇很贴心,娶进家门后,既孝敬公婆,又勤俭持家,给家里带来很多天伦之乐。老人乐滋滋地翻书阅卷,要给孙儿取个好名字,同时也觉得此时机会已到,应该叫儿子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前途。 老人在《诗》、《书》中查到自己想要说的话,叫过儿子对他说,要给孙儿取名“大猷”。 老人指着《诗·小雅》、《书·盘庚上》两本书中划出的几句话,叫儿子念出来。 应匡接过《诗·小雅》就念:“秩秩大猷,圣人莫之”,先是会心地一笑。他看了一眼老父亲期待的眼光,接着又念《书·盘庚上》中的一句话:“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老人说:“按照家族排行来说,孙儿是‘大’字一辈,这个‘猷’字,既有道行之说,又是谋划之讲。今天是为孙儿取名,同时也是要问你一句实话,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儿子对老子为自己前途焦虑的事,深以为然。 应匡对父亲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名分不同,道理相同。为官当大臣,就要为国尽忠、为君王效力。而为人子,孝敬父母是最根本的,不能委托于他人。” “你饱读诗书,要忠孝两全哪!” 应匡借老父亲的关爱之心,也来引经据典:“《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还有古语说得好:‘父母在不远游’、‘孝亲为忠君之本’。 老爹呀,普天下想做官之人,何止百千万人。有朝一日,国家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到那时也不算晚呐。” 老父亲本希望儿子早下决心去应贡,当个官员,光宗耀祖。而今,听儿子说出这样至忠至孝的话语,心中当然是暖洋洋的,也深知儿子是一个明事理、懂分寸的人,他觉得成全儿子的孝心,比说什么都好。 第二节 德行启蒙 岁月如梭,转眼间,应大猷已当上二哥,下有六个弟弟了。家里人口众多,虽然还不愁吃穿,但家中兄弟多,就如有了一群小猴子,总有大闹天宫的时候。大经哥哥是老大,家里除了父母,他的权力最大。每当大哥发号施令时,大猷总是维护大哥的权威,带头做这做那,让弟弟们乖乖地听话。他十岁左右的时候已是乡村书院里的好学生,而且,性格比较沉静,不像其他小孩那样爱胡闹、爱玩耍,他爱思考捉摸一些小孩子不感兴趣的问题,如看天时会想,这个天会有多高?在地上奔跑,总想知道地有多宽。 对一些儿童游戏,他也喜欢讲出一些名堂。比如他仔细观察蚂蚁找食物的过程,就比一般的儿童看纯粹的“蚂蚁搬家”有想法。他招呼弟弟们围坐在一起,人为地在蚂蚁和食物之间竖起一本书,说猜猜看,蚂蚁会怎么办? 弟弟们的精力都集中起来了,黑眼珠子盯牢了地上的蚂蚁。只见有的蚂蚁奋力往书上爬,多次滑下又锲而不舍,继续往上爬;有的蚂蚁会马上绕过书本,直奔食物。 弟弟们笑那死命爬的蚂蚁是笨蚂蚁,大猷说:“不,小蚂蚁和我们都差不多。拼力往上爬的,它有股心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象我和老三;绕道走的,它会找办法,有小聪明,就象老五和老六。”弟弟们看着蚂蚁傻笑,又挨个地拿人来比较,看着比着,笑成一团。 有一天,一大家子吃晚饭的时候,唯独少了从不在外闲逛的应大猷,弟弟们猴急着要吃饭,七嘴八舌地说,最守规矩的二哥怎么也不守规矩了,真不是一个好二哥。 妈妈要大家再等一等,终于看到应大猷蹦蹦跳跳,面带笑容进来,弟弟们呲牙咧嘴向他做鬼脸,妈妈问:“怎么回事,先生关你禁闭了,你还笑得出来?” 大猷忙说:“不是先生关禁闭。只是在回家路上,看到有户人家在门堂里摆起天地桌,请人写退婚书,我凑过去看热闹,谁知写文书的人把‘退’写成错别字“推”字,我给他讲‘退’字怎么写,所以回家迟了点。” 妈妈的脸博然变了颜色“大猷啊,会写字不一定就懂事,你对人世间的许多事还不知晓,无意中已经做了缺德事。你先别吃饭了,拿上灯笼,去把这‘退’字要回来!” 大猷似懂非懂地瞪大眼睛,看着妈妈,心中很不服气。 妈妈说:“孩子,退婚就是拆散人家的姻缘,关系到一个女人的命运,会让做女人的一辈子吞吃黄连一样苦不堪言,那可不是帮人做好事!” “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真是害人!”大猷吓醒了,马上拿起灯笼,快步出门,来到退婚人家,告罪自己不懂事,写错了“退”字,他把“退婚书”上的“退”字挖了下来,一口吞掉,然后,打着灯笼回家。 应大猷的人生启蒙课中,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深,还有他所敬爱的外公。 有一年,进士及第后在南京当巡按御史的外公王存忠,丁忧回家守制。王存忠学识广博,懂阴阳,会看风水。他安葬了亲人后,女婿应匡就上门来请,要为过世的大猷爷爷看风水、选坟地。 外公答应下来后,就拿着罗盘,东看看、西算算,化了不少时日,终于选了一块风水宝地。 应匡说:“岳父大人,请再选个好日子,把我的祖先、父亲和伯父们一起葬在这块风水宝地里。” 王存忠感叹地对女儿说:“养生送死,人子之大节,孝道之始终。你的郎君,不但重孝道,而且,是一个特别仁慈厚德的人。别人家看风水,争的就是风水宝地,你的郎君气量、肚量之大,恐怕连鬼神都要受感动!” 按照风俗,安葬先人讲究一套固定的程序和礼仪,外公懂这一行,自然就由他来操持。在选定日子移灵安葬的那天,外公东看西看,有点神不守舍,他遗撼地对女婿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今天的日子其他样样都好,就是缺了‘头戴铁帽’和‘鲫鱼上树’这两件吉物。” 应大猷听了这句话,小脑筋在飞快地转。说来也巧,这一天是家乡的集市日,农村的集市一般都是“露水市”,也就是说,熙熙攘攘的赶集人,在街上一办完事,就散场了。买了东西的人要回去干农活,步履匆匆回家。就有人买了铁锅顶在头上行走,就像头上戴了铁帽;还有人卖了柴,买了条鲫鱼挂在柴杠上,荡荡悠悠的就像鱼儿爬上了树。乡村的人尽管忙,但也爱凑热闹,看到应匡家在办迁灵仪式,也就双脚指挥脑袋,不由自主地走过来,瞧一瞧。 应大猷心灵眼尖,大声向外公报告:“外公、外公,你看‘头戴铁帽’和‘鲫鱼上树’都有啦!” 外公抬头一看,喜形于色,马上响应“好啰,时辰到,鸣锣祭拜!” 刹时,锣声响起、炮仗轰鸣,香火缭绕、纸钱飘飘,好一番热热闹闹、圆圆满满,就把应家的祖先们请进了风水宝地。 外公既是穿官服的人、又懂阴阳界的事,当地人很尊敬他,外孙们更是崇拜这个既慈祥又有威严的外公 。当时在外公膝下的孙子和外孙有十多个,外公就想在第三代中选个可造之才,带在身边培养。 观察日久,外公王存忠心中就有了人选。不为别的,他惟独看好外孙应大猷的性情和头脑,相信这个外孙以后在见识和成就方面有可能会超过自己。 当丁忧期满,吏部来文调王存忠任江苏镇江太守时,他决定亲自教导大猷读书做人。于是,就带上十四岁的应大猷,前去镇江赴任。 下各平原上的油菜花 第三节 行德救人 一个每天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往西边下山,生活在相对闭塞乡村里的少年应大猷,此刻已辞别父母,千里迢迢跟随外公外出读书、外出感受和认识从未见识过的世界。 一路上,少年大猷很好奇,处处感到新鲜。比如从未出过远门的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在大运河上坐大船,看着如镜的水面,被船家搅起朵朵浪花,觉得那里面跳跃着水乡无尽的故事。果然,旅途漫长,外公答应大猷的请求,给他讲起了故事。 外公给他讲的是大运河的故事和来历:“大运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吧,是楚国的孙叔敖开通了扬水和淝水两条运河。到了春秋战国末期,统治长江下游一带地区的首领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就是那个占有了浙江美女西施的吴王夫差。在当时吴国的确是国富民强,吴王夫差更是野心勃勃,一直想北上伐齐,夺取中原霸主地位。 古往今来,水是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离不了。在战争中,水同时也是打仗的资源,用的好就是决定成败的奇兵,战术中就有水攻的计谋嘛。水很平常,也很神奇,水可载舟、舟可载人,亦可载粮。与陆运相比,省去了牛载马拉所要耗费的饲料、草料和众多人员的管理。况且,水路比陆运承载量大得多、效率也就高得多。 身为一代江南霸主,吴王夫差深深懂得水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实现北图霸业,他调集民夫开挖从今天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把长江水引入到淮河,这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外公怕应大猷听不懂,就用通俗的语言,讲了有关朝代的兴衰与变革,又拿起纸笔,画了运河沿线城市间的连接点,他说:“后来,到了隋朝,隋文帝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指以运粮为主的人工河道),以保障南北物资的运输。但对于漕渠的大规模修造,则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之后。” “隋炀帝是个亡国之君。”应大猷以他有限的历史知识插嘴说。 “隋炀帝本来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当了<SPAN lang=EN-US s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