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群 > 清廉仙居 > 廉政文化 > 廉政书画

有多少官员倒在三种“畸形心理”上?


发布日期:2009-06-01 08:27 访问次数:

 因受贿527.7万余元,江苏省如皋市原副市长单定方去年年底被一审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财产80万元。一审宣判后,单定方没有提出上诉,目前已投狱服刑。5月19日,办理此案的检察官首次向记者披露了该案的具体案情,分析了单定方受贿犯罪的失衡心理、贪婪心理、侥幸心理。(2009年5月26日《检察日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腐败行为也是在腐败者个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没有腐败心理也就没有腐败行为。综观单定方的堕落轨迹,失衡心理使他拿老板们的钱心安理得,贪婪心理使他在受贿道路上越走越远,侥幸心理使他在犯罪的道路上执迷不悟。这正像办案检察官所指出的,这三种心理不仅是这名年轻贪官作案时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在贪官中也有一定的共性,值得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研究和警惕。

  所谓失衡心理,就是一些官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看到别人升迁或发财,总是感到不平,感到吃亏,于是私心杂念泛起,从张口、伸手到欲壑难填,最终走向人民的对立面。这在单定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所谓贪婪心理,就是具有不可满足性,无论是对待金钱、权利、女色、美食和财产,还是对待其他任何事物,都永远是贪得无厌的。即所谓“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是一切腐败分子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单定方为了“鱼和熊掌兼得”,凡是经他批准的工程和有求于他的事情,他都要“雁过拔毛”,正是贪婪使然。

  所谓侥幸心理,其实质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也就是说他不是不知道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而是自认为犯罪手段隐蔽,考虑周密,天衣无缝,不会出问题;或自认为送钱的人都是 “自己人”、“铁把子”,不会出卖自己。于是,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他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目无法纪,腐败堕落。所以,正是侥幸心理让单定方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可见,诱发单定方犯罪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三种畸形的心态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是产生腐败行为的催化剂。

  正因如此,我认为,只有“惩治于既然”,“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因“三种畸形心理”而引发的腐败行为。而“惩治于既然”,“防患于未然”,首先,要从教育抓起。通过教育,提高官员的心理素质,牢固建立起防腐抗变的思想防线。其次,要从制度抓起。通过加强权力制约的制度建设,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再次,要从打击抓起,一方面可以使腐败者看到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发挥刑罚的威慑功能,令其不敢腐败。另一方面,及时地打击腐败,可以给想腐败者以警示,消除其侥幸心理,使其地深刻领悟“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如此,才能让官员消除“三种畸形心理”,远离腐败。(林伟)

作者: 管理员

信息来源: 南京大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