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也散文]天葬—献出最后一点爱
| ||
| ||
在西藏的历史上,曾留下许多种人死后的殡葬模式,如墓葬、水葬、火葬、天葬等。这几种模式中,可能要数天葬最为独特和神秘了。当今世界上,可能也只有西藏还保留着这样一种较为原始的殡葬模式。 说起天葬,可能会有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就不要去打扰他。唯心论者说,让他的灵魂能得到安息。唯物论者说,人生来赤条条,去也赤条条,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现代社会,焚烧尸体的殡葬改革之主要目的,一是人死后,不要让其腐烂污染自然环境;二是不要让死人多占活人的土地。但在西藏,天葬是一种境界,可以说是佛教徒们的最高精神境界。 有关西藏天葬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但最为主要的是以下这两种:一种说法,认为西藏特别是后藏地区,一年内,高原的土地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模式。这种推论完全是根据那里的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而来的,从西藏天葬的形成过程来看,还缺少说服力。 目前,较为普遍的认同,是另一种说法,也是更为可信的说法。在佛教中,“布施”是佛教徒和信众奉行的基本准则,布施有多种,舍身也是 一种布施,而且是布施中的最高境界。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有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的记载。在汉族地区,隋朝以前已有这样的风俗。这种风俗对于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在佛教中,如“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宣扬的是“菩萨布施,不惜生命”。佛经中说,佛祖释迦牟尼前世曾经舍身喂虎、舍身喂鹰,因此,可以说,释迦牟尼是天葬者的先驱。在佛教教义看来,佛是为普度众生而来的,人的一生应普施乐善,人死后躯体献给生灵,就可以功德圆满。这是佛祖对人的生死的最好诠释。所以,天葬应该是藏传佛教的产物。 说天葬是一种境界,是根据佛教的旨意而论的。佛教徒崇尚灵魂,贱视肉体。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将肉体喂鹰鹫,献给自然界另一种生灵,给它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是一种贡献,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施善。只有这样,人就可以得到彻底的寂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对于佛教徒来说,确是一种功德,有利于他的灵魂早日转世。 西藏的佛教徒还认为,天葬台周围的秃鹫,是神的化身,本身就有通神的魔力。所以,西藏人将凡会飞的鸟都称之为神鸟。人把自己的尸体全供养给它们,就能赎回生前的罪孽,他的灵魂将被神鹫驮上天堂或投胎到好人家。这正是藏传佛教徒们以及信俗群众的一种理想和神圣的追求。 据说,西藏最早并不是天葬,而是墓葬。山南地区迄今还保存着许多座巨大的藏王陵墓,这些陵墓依山傍水,埋葬着吐蕃王朝从朗日松赞到末代赞普朗达玛等二十一位君王及后妃。到了公元11世纪,印度著名僧人唐巴桑杰来到西藏,创立了藏传佛教希解派。他在西藏竭力推动藏民天葬,并亲自率领佛教徒围绕天葬台念佛、超度死者的灵魂,就这样,把天葬这种殡葬方式逐渐推广到整个藏区。 西藏固定的天葬台很多,每个县都有一两处。我们援藏的地方——嘉黎县的东面就有一处。有一个夏天的双休日,同伴们约我到野外去玩。那次去的地方是在县城东面五十多公里处的一个地方,那里傍山依水,山上长满许多乔木,绿荫荫的,非常美丽。我们在一处草地上烧火做饭。吃了饭后,我上到一个高处,看到离我们休闲的地方约几百米远的地方有一座全是用石头砌就的小房子,包括房盖。小石头房子很小,约只有我们这里农村的灰炉那么大,在一片绿荫之中,孤零零的,傍边插着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上缠着许多褪了色的经幡。周围由一片森林围着,远远望去,似乎并没有人住着。 当时,我好生奇怪,不知道这所小房子是做什么用的。于是,我就问同伴们,他们告诉我,那就是天葬台。一说到天葬台这三个字,我更感到好奇,说要去看看。同伴们不让我去。他们的意思是天葬台很神秘的,不让你看的。其实,他们是害怕,不敢去。因为那是一个分尸的地方,人听后就会毛骨悚然。 听到他们说的有那么神秘,不让你看,我却偏想去看看。对于神呀,鬼呀,我是不怕的,只不过看到这些,让人有点恶心罢了。于是,我就一个人骗着他们,偷偷地来到天葬台的傍边看了看,原来这里早已杂草丛生,很久很久没有人来了。小房子里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小房子前面有一块长方形大石块,上面平平的,约有半平方米左右,也已经长出了许多苔藓。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分尸的地方。是后来当地同伴们告诉我,那就是分尸用的。 回来后,我问同伴们,这个天葬台好像就没有用过?同伴们告诉我,这种天葬台一般是没有人去用的。我问为什么?他们说,这样的天葬台名气太小,名气小,放到这里来天葬的人也就不多。早时,只有那些实在没有钱的人家放在这里天葬。现在,许多人家都有钱了,天葬时,尸体都拉到墨竹贡卡那个西藏最有名气的天葬台去天葬。 看到天葬台,我很想知道天葬更多的东西。于是,我就与同伴们聊起天葬的一些知识来。 据说,墨竹贡卡的天葬台是西藏最大一个天葬台,早时凡有钱的人家都将死者拉到那个地方去天葬。那里的天葬台为什么名气会有这么大呢?我经过查阅一些资料得知,可能与天葬的起始有关吧。早在公元1179年,著名僧人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并在这里首先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那个天葬台由于历史悠久,西藏人都知道这里。据说,可能是因为天葬集中的缘故吧,那里的秃鹫特别多,多的让你不敢相信。我听同伴们说,那个天葬台周围约有上万只秃鹫,尸体一旦分好,不用几分钟时间,肉和骨头就会被吃的一干而净。 秃鹫这种禽类动物确实厉害。据说,是目前地球上飞的最高的一种鸟,能飞过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与飞机飞行的海拔高度差不多。秃鹫体重有十多斤,长开翅膀有一米多宽。在藏时,我多次看到过它。有一天早晨,我们从嘉黎到那曲去。因为起的比较早,天还在蒙胧之中就上路了。在离县城不远的一处路边,汽车灯射到了秃鹫的眼睛,折射过来几双亮晶晶的眼睛,很是吓人。司机告诉我们,那就是秃鹫。我从车窗往外看,好家伙,有一大群,只只都是庞然大物,嘴角像大秤钩一样,弯弯的。足爪比我们的巴掌还大。我们想叫司机停下车,出去看一看。司机说,不行,这种鸟太厉害,万一压过来,你逃都来不及。它饿了的时候,能将小孩子叼走。据说,一只秃鹫一次食肉量达半斤左右,有的太饿的秃鹫一次可食一斤重的肉。可想而知,天葬台上有这么多的秃鹫,一个人的尸体还只能给它当点心呢! 墨竹贡卡属于昌都地区,从藏北到那里有一千多公里路程。这么远的路程,由于路况也不是很好,就是汽车也要跑二天才能到达。现在看起来,有公路有汽车,跑两天的路程算不得什么,但在早时,尸体要送到这么远的地方,真的让人有点不可思议。我带着这个问题问当地人。当地人告诉我说,过去,尸体是用牦牛拉的,从藏北拉到那里要半月,更远的地方甚至一个月左右。我又问,这样的话,尸体在路上腐烂起来乍办?他们告诉我,一方面,西藏气温低,不是大热天,十天半月不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尸体包装的十分严整,都是几层包着,有点气味也不会马上出来。但对这样的解释,我并没有认同,心里还是担心着尸体时间长了会腐烂。另外,我突然想到,有的尸体据说秃鹫不吃,可能与这有一定关系吧。 按照藏区天葬的风俗,整个天葬过程大约要经过这样几个环节。人死后先把它用白布包上,用土坯做垫放于屋内一角,请僧人念经超度,并等待亲友前来吊唁。停尸数天后再择日出殡。出殡的时间当然要根据路途远近,离天葬台近的地方,时间要短一些,远的地方要估算好时间,何时能运到要算的准确。运到后就放在天葬台那个停尸小屋内的土坏上。一般送死者上天葬台的,以星期一、三、五、六居多,星期天是不能上天葬台的,那样会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天葬那天,一般很早,时辰多择在清晨四至八时太阳未升起之前,先由死者的后代沿着事先用白糌粑划好的白线把尸体背到天葬台门口,再由操持天葬的人把尸体背进天葬台。 天葬台一般呈长方形,由一块块厚实的长条形方正花岗石毛坯垒成,一侧放着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着一条固定死体头颅用的哈达。另一侧并列着两块高出天葬台基座约50厘米的大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还置有一把斧子。天葬师行天葬时用的其他工具,如尖刀、利刃之类散放在山坡上。 解剖尸体自然有其特定的程序。天葬师首先要将死者脱光衣裤,把尸体的头部弯到膝盖处,俯伏在天葬台上,使之蜷曲如初生婴儿状,再用白布包裹尸体,放上一条哈达。这样做,在佛教里的说法是生如斯,逝如斯,使死者以新生儿的姿态进入新的轮回。然后,点燃松柏香堆或随身携带的干牛粪,再在火堆上敷上糌粑。这时,青烟袅袅,直上云天。这叫作“桑”烟。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来,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接着,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引来秃鹫。那些秃鹫说来也怪,只要看到“桑”烟和听到鼓号声,从周围群山之中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那怕是在很远的地方,都会像候鸟一样闻到气味结群而来。 这些程序全部完毕后,接下来就是解剖尸体了。天葬开始时,天葬师打开裹尸包,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再横三刀。“三”在佛教里是个定数,意思是告诉死者:“你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取出内脏,割成小块,以秃鹫能吞食为宜。据藏族同志说,这些天葬师的解剖技术堪称一流。他们能将一具尸体全部解剖完成,不往地上滴一点血。许多医院里的外科医生还会向这些天葬师学解剖技术呢!待尸体解剖完成,肉和内脏都处理停当以后,天葬师才向周围的秃鹫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早在山坡上等候的秃鹫们一窝蜂上前,抢食美餐。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它们吃得干干净净。接下来,天葬师再把骨头用一个重槌砸碎,并拌以糌粑,捏成团团,然后,把台子上的血水粘干,扔给秃鹫吃。最后将剩下一些毛发之类秃鹫不能吃的东西焚烧掉。直到没有一点遗漏,天葬才算完毕。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再将手和刀具洗干净,整个天葬过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才全部结束。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恰”是指一种专门食尸肉的秃鹫,谓之“哈桂”。据此,“天葬”亦可谓之“鸟葬”。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寄托着能飞上天空的鸟实现他升上“天堂”的愿望。 尸体包括骨头让秃鹫全部吃完,这是天葬的最好结果。死者的家人不会带着遗憾离开天葬台。但有时也会碰到秃鹫不吃尸体的情况。一旦碰到这种情况,最悲哀的是死者的亲人。 在西藏这样一个几乎全民信佛教的地区,人们对于来生的思考是最多的。大家都期待着来生能升天,到西方极乐世界里去。在他们原始的想像中,上天要靠飞禽助力。人死后,灵魂和肉体共同上天是最完美的。如果尸体不能让秃鹫吃个精光,那剩下的部份只有将它埋在地里。尸体埋在地里,对于土葬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但对于佛教徒来说,这就是最忌讳的事情。因为这在藏民族的眼里,那是被打入地狱了。如果是这样的话,社会各种猜想都会随之而来,或者说此人因为生前罪孽太重,佛不接受他;或者说此人是异教徒,不能进入佛的世界。这些对于死者的家属来说,精神上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于是,他们就会请求活佛给予超度,祈求佛的宽恕,让他可以早日升天。 对于尸体不能让秃鹫吃完这个问题,我们曾经与藏族同志进行过探讨。那些懂一些科学道理的藏族同志与我的看法基本一致。一是如前所述,尸体腐烂了,秃鹫不吃。二是一些天葬台太小,禽类太少,吃不完。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不好说,因为我不想去深入研究这些东西。 应该说,天葬是从佛教的教义中发展而来的,佛祖释迦牟尼以身饲虎,以身饲鸟,确是一种美谈。但是,发展到后来,这种殡葬方式一般却用于信俗群众。那些大活佛们已经不使用了。我们在许多寺院里看到的那些陵墓,葬着的是活佛们的全尸。对于这些,佛家大概也有他的说法。我们也没必要去追根究底。 天葬的过程也许还包含着许多更神秘的色彩,但它却是藏族尚崇的殡葬方式。我也不想说三道四,听了朋友们的介绍,如果能理性地去认识,它也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残酷”。只不过是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一丝心悸和一己之渺小之外,它对于天人合一、生命的存亡、物質的消長给予了另一个层面的诠释。因为我们面对的和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正是这种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才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泱泱无边、丰富多彩。今天,在我们这个有56个民族的国度里,宗教信仰自由才会温暖每个民族的心灵。关于天葬是不是残酷,却各有各的说法。藏族人认为,这是一种献身精神。人死后,将其尸体奉献给大自然其它的生灵,是一种功德,是人献出的最后一点爱。从这一点看,天葬还算得上是一种境界,是佛教徒们的最高精神境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